医患问题一直都是存在于普通老百姓中的一个重要难题,里面涉及的内容有多方面,包括治疗手段、用药等等。

患者既担心医院过渡医疗多开费用,同时又担心医院是否会倾力治疗。而医保局也会担心,医院是否会存在违规操作,恶意骗保,套取费用等行为。

因此,近些年来,医保一直在进行改革

2021年11月19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总结推广2019-2021年DRG/DIP付费国家试点的有效做法,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护参保人权益,制定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从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

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先期启动试点地区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也就是说,此前医保DRG改革已经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今年底即将覆盖全国。

那么,什么是医保DRG呢?

什么是DRG和DIP

首先,我们要了解改革的目的,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主要是为了对医疗费用更好的控制,更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

是当前医疗费用增长,医保基金支出过度等等一些问题的应对办法。将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按照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或者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方式结算的付费改革,两种方式是平行推进的,二者的技术基础原理相同,但在分组方法上有所差异。

通俗一点说,就是在DRG支付下,会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诊断、病症等等多种因素,将临床特征与医疗资源消耗相近的病人分入同一组,以组为单位打包确定价格、收费、医保支付标准。

也就是说将类似的病种分同一个组,确定一个打包价格,超出部分由医院承担,结余部分归医院留存。

这样以达到医保控费的目的。

举例来说,以前是花多少按照多少比例去报销,在DRG支付下,分好组的会有一个限额,比如某一病种DRG支付标准为10万,那超出的部分就需要医院承担。

DRG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DRG改革以来,在一些地区确实实现了医疗费用下降的情况,但改革必然也会带来一些诟病。

去年9月,一位上海医生对DRG“吐槽”的视频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据该医生描述,一位食道癌患者的实际治疗费用超出了DRG支付的标准,多出的部分,最终从医生的工资里扣除。

还有一些地区的医院,自从实施DRG之后,整个医院二十几个科室均出现亏损状况。

其实DRG支付的初心,是为了让医保的支出更合理,对患者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在这样的体系下,如果DRG标准固定,患者费用越高,医院贴补就会越多,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医院为了维持经营,或许将出现不愿意接纳疑难杂症病人的情况,为了控费,选择更便宜的用药、耗材等等。再比如控制患者住院时间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医保DRG的改革也对于过度医疗的现象还是有很大改观,只是,在任何的改革过程中,都会显现出多种问题,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各方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越来越多人选择中高端医疗险

医保DRG改革是一方面,近些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自行购买商业医疗险的方式去进行医疗补充。

过去,百万医疗产品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标配,在较低的保费下,享受百万的保额,同时还可享受自费药特效药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然而,在经历了医保改革以及疫情之后,百万医疗的优势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毕竟他是以医保支付为基础的。

在异地就医实施之后,由于医疗资源比较集中,部分大医院常常出现一号难求,人满为患的状态,尤其像是传染病爆发期,去年的支原体、甲流期间,类似儿童医院的大型医院排队挂号问题是家常便饭。

医保DRG改革之后,为了控费,一些科室也会把患者归到门诊治疗中,大多数医保以及百万医疗也不包含门诊报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支持门诊报销、支持特需部、国际部,甚至是私立医院的中高端医疗险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跨过医保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