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医学人 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4722字,阅读时长约12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滦州市人民医院NICU病房

滦州地处唐山市东部,枕燕山而踏渤海,屏京津而扼关外,素有“京畿锁钥,兵家咽喉”之称。坐落于此的滦州市人民医院建院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医院从当初位于滦州古城时只有十几间平房、十多名员工的小医院,发展到如今拥有编制床位800张(实际开放床位近千张)、职工超1200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尤其在急诊急救、肿瘤治疗等领域有着很强的技术实力和区域影响力。

文 | 人物君

他山之石

而可能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就在20多年前,当时的滦县人民医院(医院前身)在整个唐山地区县市级医院中还是排名末流,发展滞后。

2003年,随着医院搬迁至现址并更名为“滦州市人民医院”,在物理空间和设施配备上得到了极大改善,加上那时候新农合的政策东风,当时的院领导决定在新的平台与机遇下,励精图治,一扫之前的颓势,大力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医院决定从当时外转就医较多的病种着手,根据统计数据,那时候滦州地区患者转去外地治疗的病种,首推肿瘤,其次是心脑血管类疾病。于是,医院决定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这几个领域,以此为突破口,改变医院之后发展落后的处境。

而对于一家县级医院而言,要想发展优势学科,学会“借力”很重要,这时候滦州离北京近的优势就凸显了。当天即可往返,使得滦州在邀请一些北京大医院的专家前来手术、坐诊时,有着很好的便捷度,但这只是一方面。

早在2000年左右,现任滦州市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张力就通过同学关系,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医肿”)来此进行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专家平时工作很忙,对于来县城手术其实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于是我们就打感情牌,让他们来这里就像回到家乡一样。”

滦州市人民医院努力让每位来此出诊的专家都感到舒心,并建立一支手术中与专家配合度高、术后管理完善的高水平医疗团队,让医肿的专家们愿意来此手术、会诊以及进行相关的教学指导。

就这样,从最早的靠个人关系到后来越来越多专家认可下的持续合作,目前滦州市人民医院与医肿这边专家的紧密合作已有20多年的时间,现在每个月医肿这边都会固定有十几位专家来此坐诊,不仅是手术,还包括病理、超声、胃肠镜、影像等方面的专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

现在,滦州市人民医院在肿瘤治疗上的口碑早已声名远扬,很多周边县市甚至于唐山市区的肿瘤患者都有慕名来此手术的。

自我造血

通过与北京专家这些年的配合,现场的手术观摩、专家们的带教以及外出进修学习,滦州市人民医院也锻炼培养出了一支非常优秀的肿瘤临床队伍。

目前,肿瘤科团队在很多的技术方面都是医肿的专家一手带出来的。在专家们做完手术离开后,本院的肿瘤科团队具有很好的后期处理能力,并根据专家制定的治疗方案,将患者的术后康复和长期管理做好。

在这些全国顶级专家的带领和支持下,目前滦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已经成为唐山地区的重点发展专科,同时有着先进而全面的肿瘤治疗相关设备配套。滦州市人民医院是唐山地区第二家引进医用加速器的县级医院,之后又配置了SPET-CT、后装机等肿瘤治疗配套设施,实现了整个肿瘤治疗体系的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滦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从最早时候只有1个病区、4名医生,发展到现在的3个病区,全院目前从事肿瘤方向的医生达30人左右,在很多肿瘤的手术治疗上实现了微创化。在北京专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现在滦州市人民医院在肿瘤诊疗方面的技术基本都是向医肿看齐的,使得他们在肿瘤防治领域始终保持着最前沿的视角。

在滦州市人民医院的引领下,目前滦州市肿瘤防治中心已成立近3年时间,为滦州地区的肿瘤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医院为了提升对基层农村地区的早癌筛查能力,专门购置了一台体检车,用于下乡的巡回体检义诊,配有车载CT,解决了很多基层卫生院做不了CT检查的难题。

在这样的义诊中,筛查出了不少的早癌患者。滦州及整个唐山地区作为钢铁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导致当地肺癌患者较多。之前很多患者在查出肺癌时基本都已是晚期,生存率很低。

而现在通过这样的筛查,发现了很多早期肺癌的患者,通过胸腔镜技术可以很好地将病灶部位切除,创伤小,患者两三天即可出院,术后很多患者都不需要做放化疗。真正实现了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无论是从生命的长度、质量亦或是经济性角度来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今,滦州市人民医院即将实现下一个更高目标——区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创建,形成更好的辐射效应,不仅是为滦州地区,更为周边县市的百姓提供更好的健康守护。

创业心酸

那时候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滦州市人民医院,除了肿瘤科之外,其他多个优势学科顺次“开花”。而现在的滦州市人民医院院长便是见证和参与了医院依托优势学科发展,实现整个医院蜕变展翅的全过程。

2000年底,刚大学毕业的张树全放弃了河北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的机会,为了照顾体弱的母亲也为了自己一直坚持的治病救人的医者梦,毅然回到了家乡滦州,成为了滦州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

2004年,业务技能出色的张树全被医院挑选为神经外科初始创建团队的三位精兵强将之一。那时候院内很多人其实并不看好神经外科的发展,觉得县城患者少、技术力量不足,很难将这样的高尖端科室发展好。

为了回应质疑,三人以近乎疯狂的干劲,让神经外科在短短两个月内即站稳脚跟,拥有一整层楼的独立空间,便(并)成立了医院最早的重症监护室——NIC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滦州市人民医院院长 张树全

“刚开始最难的时候,我三天只睡了四个小时,每次你刚要睡着,催你去手术的电话就又响了,那种崩溃的心情难以形容……”

张树全回忆,那时候手术一做就是一整宿,第二天还的(得)继续查房、手术、换药、看病人。

身体的累对他而言倒还是其次,主要是觉得那段时间亏欠家人太多了。

“那时候孩子还很小,我和我爱人都是医生,家里老人身体又不好,商量再三,只好将他送去院里幼儿园。”

那一年,张树全的儿子才一周岁零九个月,而小托班接收的孩子一般至少要三周岁以上。当时孩子刚送去的时候就一直哭,夫妻俩心疼却没有办法。

儿子三岁那年,在家陪孩子的张树全突然接到医院急诊手术的电话,没办法只能过去。他叮嘱儿子一会儿谁敲门都别开,便把门锁上去了医院。

“如今想来,我作为父亲真的太不负责任了,可没有办法。”

手术完后,张树全赶紧跑回了家,他试探着以各种方式哄孩子开门都没有反应,最后自己用钥匙打开房门的那一刻,看着儿子拿着玩具手枪一脸警惕地对着门口。

“那一瞬间,心如刀割……”

张树全说他很少跟人谈起这些,自己在科室再苦再累,有成长有收获,便都值得。唯有觉得亏欠儿子太多了,一直到现在孩子上大学了,陪伴他的时间都很少。

这也许就是作为医生最无奈的割舍,如今滦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已成为拥有50张普通病床与20张重症监护床位的重点科室,在熟练掌握脑血管介入、神经内镜等技术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开展诸如脑出血、颅骨修复、动脉瘤的介入栓塞以及神经内镜下各种肿瘤的切除,甚至还包括一些高难度的脑干肿瘤手术,这在之前对于很多县级医院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多少像张树全一样的医生的默默付出。

逆流而上

2010年,当时的张树全已是神经外科的绝对主力,他喜欢这个专业,也想着一辈子可能就在这个专业持续专研下去。而那时候恰逢医院在全院开展科室主任竞聘上岗工作,要求全院主治医师以上的员工都报名。

于是,那时候的张树全算是无奈参加了应聘,在选填哪个科室时,他想给自己增加点挑战与难度,于是就填了个当时谁都不愿意去的“冷宫”科室——急诊科。

“那时候我压根就没想过自己会被选上,结果却是歪打正着了。没办法,只能去呗。”

当时的急诊科是什么光景?科室乱、收入低、人员差,几乎院内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没能力、不招人待见的人,才会被“发配”至这么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因为被忽视,当时急诊科的许多人便选择了自暴自弃,惰性严重。急诊科成了分诊站,占据偌大一层楼的急诊科病房,却几乎没有收治的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滦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复合手术室

送到这里的患者几乎不做什么处理,就往其他院内的其他科室送。甚至有时候病人心跳都没了,也不做心肺复苏,带着呼吸机就直接往别的科室推,遭到其他科室白眼也便成了常有的事。

面对这样一个技术薄弱、人员懒散的科室,张树全该怎么应对?

张树全到了急诊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建章立制,那时候的急诊科,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甚至连早晨正常的交班都没有,大家到点就走了。张树全这一次一定要狠抓管理,将制度落到实处。

刚开始科室同事都不理解,大家之前都散漫惯了,冷不丁这么一管,大家都觉得接受不了。

于是,张树全就以身作则,要求科室其他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比他们做的更多、更好。看到科主任都那么拼命,原先积极性不高的医生也被带动了起来。

紧接着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从基本的心肺复苏到气管插管、除颤仪的使用等,要求每个人逐项技术过关。之后包括病房管理等方面,都是手把手教他们做。

就这样一步步,大家从开始是什么都不会,到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丢失的自信心又重新被拾起了。

大家对于张树全,也从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逐渐接受,再到最后的尊重拥护,愿意跟着干。

“作为医学生,谁不曾有过那份壮怀激烈,只是有时候我们被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挫折磨平了棱角,我这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找回曾经的那份信心,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现在的滦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已经成为全院最大的科室,有一支非常专业的抢救团队,这让全科室的人员都倍感自豪,当年的颓废、落寞、边缘感全都一扫不见了。别的科室现在甚至会主动求着急诊科给他们匀几个病人,局面与当年相比完全反转了。

张树全会经常鼓励急诊科团队,急诊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平台,分支很多,你们都可以成为某一方向的领军人物,大家都应该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而不懈努力。

医者情愫

而随着近些年来,滦州地区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推进的不断深入,这样的急诊急救体系更是得到了广域的延伸。在这样的体系下,带动全县的乡镇卫生院都成为网格化的救治单元,配合人民医院急诊科强大的技术能力,可以实现对胸痛、卒中、创伤等的及时响应、快速救治。

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的培训与帮扶,基层医务人员在疾病的诊断和救治能力方面显著增强。在县域医共体的体系加持下,滦州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无论是心梗、卒中等的紧急救治,还是肿瘤的早筛早诊,都为滦州百姓带来巨大获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到这里,张树全竟有点百感交集。回想自己小时候从记事起就看着母亲一直容易气喘(哮喘),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自己学医的信念。

可当自己真正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面对身患肺癌的母亲,却同样的是那么无助。

“那时候我特别彷徨,学医就是为了能让母亲减少痛苦,但最后却也没解决了。尤其当她到肺癌晚期,看着母亲难受的样子,在她面前我还能装作没事,回过头自己到卫生间大哭一场。”

张树全可惜于那时候治疗技术的局限,让他只能默默忍受那种无助的残忍。而现在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日益提升,以及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的持续推进,不断延伸的触角帮助到越来越多的亟待救治的患者,对于张树全而言也是另外层面的一种欣慰。

他懂每一位患者和家属的苦楚,所以作为医生就是要尽全力帮助到他们。

张树全说他最幸福的时刻,便是在手术台上成功挽救一位生命垂危的患者,走出手术室换下衣服,卸下所有压力的那一刻,那种感觉是作为医生才有的体会。

如今作为院长的张树全需要站在全院发展的更高层面来引领统筹医院未来的发展,而在他看来,医院发展不变的核心是为患者着想,这是医院、科室发展的永恒动力。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滦州市人民医院将继续强化各个科室的技术水平和临床服务能力,以为滦州及周边地区百姓提供更好的健康守护。

责编 | 嘉 莉

摄影 | 葳 蕤

校对 | 苏 比

彭正平:浏阳市肿瘤学科的“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