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7年,三月二十八日,宋太宗赵光义病逝于开封万岁殿。

北宋享国167年。

太祖朝从公元960年到公元976年;太宗朝从公元976年到公元99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两位皇帝在位38年,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北宋寿命。可以说,这兄弟二人为整个北宋打下了总基调。赵匡胤的17年,主要任务是开创王朝、消除割据。赵光义的21年,主要任务是平灭北汉、实现统一。

赵匡胤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北汉。中间两次改变先南后北的战略规划,仓促进攻北汉。第三次进攻之时,自己也走到了人生尽头。

赵光义全面总结了后周世宗柴荣和太祖赵匡胤的失败教训。最后,倾举国之力、谋万全之策,彻底消灭北汉、实现中原一统。

但是,从历史任务来说,赵光义只完成了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另一半任务,是收复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对于河北很重要。失去幽云屏障,黄河以北就是战场。但是,这个任务,赵光义没有完成。两次幽州之战,却激起了中原和草原的累年搏杀。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赵光义在第二次幽州之战后,实施了战略转向,从对外转变到对内。而这个转向,注定了北宋王朝一直往内看,而很难再往外看。

公元986年,第二次幽州之战和君子馆血战之后,北宋河北精锐尽丧。赵光义试图强征河北壮丁、补充军队。但是,朝臣集体反对,认为目前形势只能避敌锋芒、休养生息。同时,黄河决口、蝗灾严重,四川、交州和夏州又叛乱不断。朝堂意见、内部形势,都迫使赵光义把精力集中到内部。

于是,赵光义掌舵的北宋王朝,开始往内看:

一是对外消极,将宋辽分界线收缩到滹沱河一线,严禁宋辽通商、全力避免冲突,奉行坚壁清野和勿与接战之策。

二是对内积极,统一朝堂意志、严防内患,对于各地叛乱和农民起义,高度重视、积极镇压,大肆巩固内部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而最主要的事情,是继承太祖赵匡胤防军防将的思路,强化对军队的控制:

完善了三个分掌军队的权力系统:枢密院负责掌兵籍、兵符;三衙负责管诸军;率臣负责掌兵权。调兵、管兵以及指挥之权,集中于皇帝一人。

实施内外厢制,驻京畿的内厢与驻军镇的外厢,大体相当、保持平衡,均受皇帝直接控制。同时,定期更戍,不仅要打破原有建制,而且还要重新调整防区。

实施阵图遥控,将领出兵作战必依预受阵图,虽战败却鲜有问罪,最多降级而已;若不按阵图、贸然行事,胜则未必记功,而败则一定重罚,甚至杀头问罪。

招抚流民从军,这种救急之策的确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但却导致军队质量大幅下降,与精选禁军的思路已经背道而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以上这些制度,成为北宋的路径依赖。从宋初到宋亡,基本没有大的变革。导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冗兵问题严重,耗费了大量财富。宋英宗之时,“一岁之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北宋的确有钱,但多一半的钱都拿去养兵。有钱的北宋也只能捉襟见肘了。

另一个是军队的战斗力。宋朝的军事技术装备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军队的战斗力却每况愈下。

北宋的抛射武器,其射程和精度,都远超前朝。其中的多弓床弩的射程,能达一千步。同时,还装备了火箭、火球、铁嘴火鹞和霹雳火球等尖端的火药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花钱最多、装备最好,但宋军的战斗力却越来越差。说北宋的战场胜率并不低,甚至比唐朝还高。但北宋的胜仗主要集中在前期,前期之后就不怎么再打仗了。而大唐却从生到死一直在打仗。北宋的对手,一个是东北的契丹、一个是西北的党项。这两支胡人,与蒙古草原的突厥人、青藏高原的吐蕃人,不可同日而语。其中,党项人就是被吐蕃与吐谷浑从青海赶了出来。而契丹人曾经也只是突厥和高句丽的附属国。

那么,北宋军队羸弱,到底应该由谁负责?

王朝前期往往是军力最强的时期。一个原因是战争立国,西汉可能是个例外,在武帝朝,军力才开始彪悍。一个原因是将猛兵勇,战争中锤炼了大量的名将和强兵。要强就强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则是一个比谁烂得慢的过程。

所以,要负责的只能是开国之后的一至三代君主。就北宋来说,主要集中在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两代君主。

宋太祖赵匡胤有责任吗?当然有。杯酒释兵权,确定了一个严防武将的路径依赖。而资质更差的太宗赵光义,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只能在大哥确定的框架中亦步亦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但是,赵光义的亦步亦趋,就有点儿过分了。

赵匡胤严防武将的目的是打破五代十国的乱世逻辑,即皇帝听将军的、将军听士兵的。五代十国杀皇帝就跟杀猪一样简单。这种情况,不仅皇帝受不了,国家和百姓也受不了。

于是,世宗柴荣在侍卫亲军的基础上实施了精选禁军,基本上杜绝了将军造反杀皇帝的可能。赵匡胤继续在这个模式上走。但是,精选禁军有一个制度上无法克服的问题。既然皇帝要始终捏着最强禁军,那么打仗就要皇帝御驾亲征。只有这样,皇帝才能保持自己和军队紧密联系。

所以,凡是出击北汉、出击南唐、出击契丹这种硬仗,柴荣总要御驾亲征。在进攻北汉之时,赵匡胤也要御驾亲征。而这就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皇帝能打。如果皇帝不能打呢?军队还得交给职业将军。

公元979年,第一次幽州之战,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但此次作战失败后,赵光义便再无亲征经历。自己不能战场建功,那么别人也别想战场建功。所以,除了第二次幽州之战,赵光义一直给将军们戴紧箍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而在第二次幽州之战后,赵光义彻底泯灭了“削平天下之志”。于是,对外消极、对内积极,宋军的战场表现也就越来越差。

以枢密院、三衙和率臣三分兵权的制度,不至于把宋军的战斗力拉到跳水。防止武将造反,特别是终结五代乱世,这比禁军制度更有效果。即便是现代政府,也一定要把军权分开。这样做,肯定比不上马上治军、马下治民的节度使。但,未必就不能出现强军。

然而,赵光义在第二次幽州之战后的消极避战,就一定会出大问题。宋辽战事,已经不可能停下来了。而你却不把朝堂的主要关切放在战场上。那军队怎么可能认真打仗。而军队不认真打仗,又怎么能锻造出强兵猛将?

北宋灭后蜀,刘光义所部东路军,进军到夔州城下。但后蜀封锁夔州长江,宋军无法突破。

临战之际,刘光义拿出了赵匡胤的亲授阵图,然后立即做出舍船登陆、陆上拔城,而后返回就船、顺江而上。这是赵匡胤的亲授阵图。赵匡胤亲授阵图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赵匡胤会打仗,可以说是后周的常胜将军;另一个是赵匡胤掌握北宋对后蜀的情报工作。刘光义虽然亲临战阵但不知道后蜀的布防,而赵匡胤却知道。

所以,赵匡胤可以亲授阵图,但你赵光义凭啥亲授阵图?配合监军制度,被预授阵图的宋将和亲临战场的宋军,只能要多呆板有多呆板。

澶渊之盟前,辽军饮马黄河。但辽军后方还有一个拥兵十数万的定州。那么定州的宋军重兵在干什么?他们摆了一个超级大军阵。辽军敢攻,宋军就敢让辽军死于阵中。但是,辽军根本就不搭理这十几万人,绕过定州、杀奔汴梁。这十几万人立即就尴尬了,彻底不知道怎么打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 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

· 这是《鸡肋编》中记载宋朝俚语。北宋和后来的南宋把军队当成了解决就业的地方。老百姓不是造反吗?那就招安,用军队给你们解决就业问题。这种事从赵光义招纳流民从军就开始了。这种路径依赖的结果非常可怕。后期的宋军士兵,甚至雇人给自己背行囊、雇人给自己挑军粮。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这样的军队还怎么在战场杀敌?

北宋军队羸弱,不能说全是赵光义的原因。但这个二代君主却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儿。后世的赵家官人,虽偶有开疆拓土的雄主,却难以找不到可以托起雄心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