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姜小白,出生于周王朝势力衰微、名存实亡的时代,当时中原大地群雄并起,外有戎狄袭扰,内有群雄争霸,战乱不断。如今,我们提起齐桓公,就不得不提起他的相国管仲了,也正是在管仲的辅佐下,他成为了那个时代一颗耀眼的明星——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

这位助齐桓公建立了丰功伟业的男人,他们一开始的关系却是不共戴天的死敌,甚至管仲还差点亲手杀掉了齐桓公。

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管仲和齐桓公竟成了君臣典范,开创了齐国的霸主之名呢?

艰难即位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是齐襄公的弟弟,本是没有机会继承齐国的王位的。三兄弟本应在齐国享受着贵族生活了却富贵又平淡的一生,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一场意外打破了平静——他们的兄长齐襄公派人杀死了自己的妹夫鲁国国君鲁桓公。

这件事情的发生,为齐国蒙上了一层黑云,那些对齐襄公统治所不满的大臣们也借机发挥,鲍叔牙和管仲看在眼里,他们知道内乱要爆发了。于是,管仲、召忽便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了莒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686年,齐僖公的侄子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君。只是这名不正言不顺的位置是注定坐不长久的,仅过了一年,他便被大臣杀死了。高、国两家大夫在挑选君主的时候,一致认定选择公子小白为国君,因为一方面公子纠母亲为鲁国公主,而齐襄公杀死了鲁国的君主,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另一方面公子小白有鲍叔牙和高家的公族支持,在齐国话语权很大。

暗中观察着齐国形势的鲁王见状,立马派出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继承位置,另一方面管仲领了一队士兵去袭击公子小白。管仲很快便追上了公子小白一行人,虽然鲍叔牙等人拼命保护,但还是不敌,只得驾车逃离,管仲手持弓箭对着公子小白的胸口便是一箭过去,眼见公子小白中箭倒地,管仲便高兴地回去复命了。

公子纠这边大肆庆贺,觉得齐国君王的位置唾手可得,便放缓了行程,花了六天的时间才赶往齐国边境。到了齐国边境,公子纠没有迎来所期待的恭贺他当上国君的大夫们,而是整装待发的士兵,还说是奉了齐王的命令,见到这状况,管仲他们都知道公子小白不仅没有死,还先一步当上了齐王。于是,管仲赶紧带着公子纠退回鲁国,再图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公子小白为何会“死而复生”呢?

原来,当时管仲射中了公子小白胸口不假,却没想到会被胸口的纽扣挡住,救了小白一命。

拜相管仲

当上齐王的公子小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治理国家,第二个就是复仇了。

在他的名单上自己的兄弟公子纠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王位,而管仲又是差点害死自己的人,这两个人是绝对没有理由放过的。

齐桓公没有想到的是,让他改变想法的理由很快就出现了。

有一天,他问鲍叔牙:“爱卿觉得,我怎样才能带领齐国实现霸业呢?”

鲍叔牙和管仲从小便是兄弟,他正在苦思如何劝谏公子小白放管仲一马,今天的话题恰好就给了他这个机会。

鲍叔牙沉默了一会,然后缓步上前,附身一拜,然后微微提了音量恭敬说道:“臣幸运的遇见了君上您,臣认为,君上若想使齐国富强,叔牙和高傒便可以。若是,君上想使齐国称雄于诸侯,非管仲不可。管仲之才,犹如太公对于武王那般,哪国用他,哪国便能雄于诸侯,王于天下。齐国若想称雄,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很惊讶鲍叔牙会这样回答他,可他还是放不下当初的事情,疑惑道:“爱卿,他当初一心想取我性命,如今即便我愿意任命他,又如何保证他的忠心呢?”

鲍叔牙闻言,笑道:“君上可放心,臣这老友他之所以忠于公子纠全是因为先王齐僖公的命令啊。他是臣,您是主,他肯背负弑主的名义都要侍奉公子纠,正是他忠于先王,忠于齐国的证明。如今,您为君上,他为齐民,若是您肯用他,他必定感激涕零,为君上开辟雄图伟业!”

齐桓公最后一丝顾虑打消了,高兴道:“善!那这事就交给爱卿去做吧,若他真有才学,那我定要好好用他!”

齐桓公为了复仇,用发兵攻打的名义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而召忽、管仲还在鲁国。鲁王手下知道了齐桓公打算要公子纠的辅臣,就告诫鲁王杀掉他们,不然放他们过去之后,齐国会更加强大,对鲁国产生更大威胁。吓破胆的鲁王哪有空思考这些,听到这大胆的谏言,赶紧把召忽、管仲送出鲁国,并杀死这个臣子表达自己绝无对齐国不敬的想法。

召忽看到齐桓公没有直接像对待公子纠那样杀死他们,大概也理解了齐桓公的用意,可自己是公子纠的老师,忠义难两全。于是,他选择了自杀以示对公子纠的忠诚,在自杀前他和管仲说:“我与你同为公子的老师,但又都是齐国的臣子,如今公子已死,我们却没有做到本分的事情,辅佐好公子。我们身为公子老师,不能尽本分,就这样去齐国,会被天下人不齿,我以死来表达我们对公子的忠心,而你作为生者就要去侍奉齐王,带着我们对齐国兴盛的期望,好好活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管仲到了齐国后,齐桓公与他相谈甚欢,两人交谈了三天三夜,每到兴头,总忍不住拍手叫好,只觉得句句投机,字字都是治国良方。齐王觉得他果然有大才,便拜管仲为齐国相国,称呼他为“仲父”。

雄于天下

齐国在管仲的管理下,逐渐成为了诸侯中实力最强的大国,不论在军事实力上还是经济实力上,当时的齐国都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管仲上台过后,大刀阔斧,实施改革。当时的齐国部落、氏族影响深远,随着人口、领土增多,原有的管理制度不再实用,地区上存在着大量国有土地却不归官府管制的情况。齐国居民众多,却大多处在贫困线上,连自己小时候也是过惯了苦日子,幸好有鲍叔牙的资助,所以管仲,很清楚商人、贵族对民众田地、钱财掠夺的情况非常严重。齐国的税收当时是按照土地面积来收,而贫瘠的土地和富饶的土地产量不同,但税收却相同,这就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令平民对贵族、地主很仇恨。

为了使齐国富强起来,管仲从制度入手,重新规划行政区、人才选举标准、土地税收制度、军事制度、外交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管仲在发展齐国经济时,以开源为主,非常鼓励民众消费,自己也以奢侈的生活方式而闻名,这极大刺激了齐国经济的发展。

在强齐的过程中,管仲始终坚持名分的重要性,借助周天子残存的影响力,发展扩大。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有大义的名头在,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借助诸侯的力量完成了许多事情。

天子的名分和奢侈的消费方式使齐国不仅在军事上受益,经济、政治上都成了名副其实的赢家。

公元前657年,楚国兴兵伐郑,齐桓公为了遏制楚国的发展,于是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楚国的属国蔡国,直指楚国。楚王不得已派了大臣屈完来谈判议和。

屈完见到齐桓公,就好奇的问:“你们居于北海,我们居于南海,相隔千里,你们为何要劳师远征?”

管仲听了就说:“祭祀是国家的大事,诸侯服从天子,缴纳祭祀用的过滤酒的包茅是应尽的义务,你们已经很久没有履行了,这是不臣服。更何况周昭王当初讨伐你们不缴纳包茅,因此从船上掉入水中淹死了,也是你们的错,这就是原因。”

屈完说:“包茅没有缴纳,是我们的错,昭王出事是在汉水,这不关我们楚国的事了。”

这次声势浩大的行动就在楚国服软中,以议和的形式结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楚国的这种茅草还有个有趣地故事,齐王问管仲天子没钱了,号令没人听了怎么办呢?管仲看了看周天子,他也只有楚国进贡的茅草了,就说,令人先去把祭祀用的青茅看管起来,然后发布周天子要祭祀的消息给诸侯大夫。

很多人读到这里就会疑惑了,茅草和金钱、王权有啥关系呢?

管仲精明啊,他让齐桓公告诉周天子,每个诸侯大夫去祭祀就必须带着青茅当垫席!不然,就不准去,虽然当时周天子势力衰微,但是几百年的威望、习俗还是根植于这些诸侯大夫心中的,没办法,只有去找青茅了。这时候,青茅的价格可就不是那么便宜了。

一捆茅草的价格,贵到百金!周天子三天内得到的钱,超过了以前七年的总额!

提到征服国家,大家第一印象肯定是残酷地战争,可管仲很特别,他一不带兵,二不威胁。那他如何去达到征服诸侯的目标呢?

以楚国为例,齐王担忧楚国的强大,想要攻打楚国,又觉得楚国的民风彪悍,胜算很低,就请教管仲怎么办。管仲做了一件事就令楚王臣服了,那件事就是——送钱!怎么个送法呢,为什么说送呢?他呀,让齐桓公给楚国君主送去了二千万的钱币,然后告诉楚王,我买你一头活鹿,给你八万块钱!

什么,八万?楚王一听呆了,齐国人这么傻,用成百上千倍的价钱去买一头鹿,这东西我们楚国多啊。莫非,这齐人这么傻,是老天爷给了我们称雄天下的机会吗!

于是,赶忙召来丞相说:“钱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是国家富强的表现,国家富强是明君的标志。鹿只是畜生,是明君所不需要的,如今,齐国用拜拜金钱买鹿,这是我们征服齐国的征兆,你赶紧去下令全国民众捕捉鹿去卖!”丞相就下达了捉鹿的命令,来换取齐国的金钱。楚国人一听,还有这好事?得了,还做什么农事,于是大量楚人前往山林捉鹿去了,楚国的农业因此荒废。

管仲又邀请楚国有名的商人,对他们说:“您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加十倍,则给您黄金千斤。”

过了三年,这样下来,楚国的财富迅速增长了五倍,而这个过程中齐国的存粮也增长了五倍。

这时候管仲告诉齐桓公时机成熟了,于是,封锁了楚国和齐国的道路。楚王傻了,过惯了用钱买粮食的生活,如今,有钱用不了了,这样下去国无存粮,楚国的粮价已经每石400钱了,怎么办?

楚王赶忙下令,命民众恢复农业,可这哪里是一时片刻就可以恢复的呢?而此时,齐国在芊地的南部高价卖粮,楚人大量逃往齐国,投降齐国的有十分之四。没办法,楚王只好向齐国投降称臣。

管仲用自己的智慧,上演了一出不战而屈人之国的妙计,为齐桓公的春秋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齐桓公对管仲如同伯牙子期,是管仲之幸,也是齐桓公之幸。遗憾地是齐桓公晚年沉溺享受,宠幸奸臣,没有挺进管仲的遗言劝谏,管仲死后,齐桓公最终在奸臣的谋害下死于非命。

如今,我们再看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传奇故事,还有许多先辈的为人处世的智慧供后人学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