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我跟家里人在同一座城市,平时生活独立,但总感觉没什么感情;明明生活上需要帮助,却不想过多麻烦彼此;有时候我会说服自己这样挺自在,但内心其实孤独又失落。

短短几句话,无法看到TA和家人关系的全貌;却让我联想到很多人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不要去麻烦别人。

这种说法的背后,原本是想提醒大家,培养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

但我们往往也会发现——不愿意麻烦别人,非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造成关系互相疏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要麻烦别人”

先讲一个故事。

在身边人的眼里,汤汤是一名非常独立的女性——

碰到什么问题都是自己处理、消化,很少诉苦;

一个人搬家、修理家具……似乎没什么事情能难倒她;

即便是一些时刻,明明请求别人协助一下,事情会推进得更顺利,汤汤还是选择“不麻烦别人”。

有一次,她工作上接了个新项目,因为进度比较紧张,需要尽快熟悉起来。

另一位同事是专做这个业务的,领导嘱咐她,适当时候可以向这位同事请教。

汤汤因为不好意思麻烦对方,于是白天完成自己的工作,晚上又花时间来啃这个新业务。

中间反反复复碰到同个卡点,汤汤焦头烂额、耽误了很多时间。

直到领导质问为什么项目没有进展时,她才硬着头皮去请教同事。

对方很快就找到了汤汤忽略的一个关键细节。

“这个地方我们刚开始也经常忽略,早点来找我就不用重复试错啦。”

看着对方善意的笑容,汤汤愣了愣。

对汤汤来说,向别人“表达需求”、“寻求帮助”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

不愿添麻烦,反而制造出更多麻烦

生活中,其实很多人跟汤汤一样,不太愿意麻烦别人。

它帮我们维持了一种“自己是强大的、什么事情都独立处理”的感觉。

但殊不知,有时候,这种“不添麻烦”反而会凭空制造更多障碍。

首先,为原本可以更顺利的事情制造障碍。

就像前面汤汤熟悉新项目一样,因为一个细节卡点,延误了进度;

还差点在领导面前留下了“上手速度不快”的印象。

假如汤汤能及时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独立处理,需要找同事了解情况,事情本可以更顺利。

其次,为原本可以更深度的关系制造障碍。

前不久,汤汤因为身体出了点问题,需要做个手术。

一般人这会儿都会让家里人过来陪护,但汤汤没有,她觉得让家人跑一趟很辛苦,太麻烦了。

她在医院找了一个护工,在住院的一周多时间里,全程只有护工陪伴。

朋友想来看她,同样被汤汤以“只是小问题”为由拒绝。

只是深夜,因为伤口疼痛无法入睡的她,也想有个人依靠;

她想给家里人打电话,刚想拨出去,又被“太晚了、影响他们休息”的想法拉回。

就这样——

因为不懂得如何向别人寻求帮助,所以放弃;

因为不懂得怎么应对别人的善意和关心,所以拒绝。

久而久之,汤汤成了同事和朋友眼里有点冷漠、不好亲近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敢麻烦的背后,是一种“依赖恐惧”

对于汤汤来说,为什么“麻烦别人”这么困难呢?

原来在小时候,父母会经常跟汤汤强调一句话:“不要去麻烦别人,你要靠自己才行。”

对于汤汤提出的合理需求,父母也会拒绝。

一次在学校里,汤汤和另一个同学都感冒发烧了,刚好同学爸爸开车来接,可以顺路;

接到电话的妈妈却叮嘱汤汤,发烧不是什么大事,让她自己坐公交车回家。

汤汤觉得实在难受,最后还是坐上了同学爸爸的车。

等回到家之后,妈妈就开始责备汤汤:“说了不要去麻烦别人,你这样,我到时候还得还人家爸爸一个人情。”

汤汤委屈极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

放学回家必经的路上有条大狗,汤汤每次都吓得心惊肉跳;

她想让爸爸来接,爸爸却说:别人回家也要走这条路,你手里拿块石头就不怕了;

每当汤汤向外界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就像伸出一只弱小的触角;

但每次都因为父母的责备或不回应,害怕的缩回去。

“表达需求——需求被驳回——压抑需求”,在这样状态中长大的孩子,会对“麻烦别人”这件事,有很强的羞耻感和恐惧感。

本质上,这是一种“依赖恐惧”。

换句话说——

既不相信对方真的会有意愿来帮助自己;

也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需求”是合理的,被允许的。

人就像活在一个玻璃罩子之中,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

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最终的命运,只有一个结局:孤独。

最好的关系:看见恐惧,但依然联结

看到这里,其实我们会发现:

像汤汤这种拒绝麻烦别人的状态,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对这件事有恐惧。

当我们真实地发现这样会让局面不利、自己感到孤独时,就是改变的契机了。

当然,这种调整并不是两三天就能完成,需要漫长的过程。

以下三点,也许会有帮助。

第一,认识到“被需要”对别人而言,是一种认可和激励。

在汤汤的过往经历里,一直会认为麻烦别人是一件耽误别人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也因此,她会下意识地拒绝别人主动的关心和帮助。

但换个角度,对很多人来说,“被需要”其实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认可。

第二,课题分离:相信别人有掌控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能力。

很多时候,即便对方表达了愿意帮助的意愿,但自己还是会有心理负担:

“会不会对方其实内心不想”、“我要怎么还这个人情”。

但我们往往忘了,如果一个人承诺帮助自己,那TA一定是自己主动判断之后,愿意把这个时间、精力花费在我们身上。

我们要相信别人有掌控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越位,过度替他们担心。

第三,找到一个你愿意信赖的人,先尝试提出一些日常的需求。

前面两点更多集中在观念层面的改变,当我们调整认知后,很重要的一步是去行动。

比如说——

试着跟朋友多约饭,吐槽一些最近工作上的困难;

试着跟家人多打电话,说一个你想吃的东西,让他们帮忙寄;

每一次表达,都是一次微小联结的机会,彼此的信任加固后,也能为接下来更深的联结打基础。

每个不敢麻烦别人的人,背后其实都有一颗细腻、渴望联结的心。

而因为我们把这颗心装进了厚厚的罩子,所以其他人无法看到。

当我们能够在生活之中,去麻烦那些其实愿意被麻烦的人,这就意味着你在打破孤独的玻璃罩子,在和这个世界丰富的碰撞。那么这样一来,就有一种可能——你在越来越丰富的关系之中,疗愈你自己,同时,你也带给了别人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