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2023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一年以来,围绕“建设教育强国,高教何为?高校何为?”的时代课题,中国教育在线持续采访了60余位高校相关领导及两院院士,他们的真知灼见和实践探索,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经验。

值此岁末,我们特回顾辑录一些嘉宾的访谈内容,以飨读者。一起重温这些掷地有声的观点和思考,用思想的光芒照亮教育的前路,用行动的力量创造教育的未来。

01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王树国

大学的使命是培养对国家、对未来、对世界负责任的人

“大家都在探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何去有效地执行。实际上说起来特别简单,就是首先书记、校长要做好人,做诚实的人,做真实的人,只要不作假,就能配合得非常好。但是如果你有私心,有私欲,什么样的体制也满足不了你的私欲,再好的体制也阻碍不了你犯错误,所以我说一个真心想要犯错误的人神仙都挡不住他;一个想做好事的人,无论什么条件下他都是好人,他都能把事情做好,就这么简单。有时候我们把简单问题搞得太复杂了,实际上就一个标准,就看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是真正用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

02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

张平文

一流高校的第一使命,就是要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

“怎么把‘三位一体’做好?我觉得中国现在最缺乏的,其实是好的科研环境。什么叫好的环境?就是要让我们的高校老师和青年学生除了研究、学习以外,没别的事,这就是好的环境。但是我们现在差得太远,怎么去建设、给予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我觉得是每个大学校长必须要思考的事,也是最难的事。”

03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李言荣

更好服务强国复兴战略,更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泛泛来说,大学的使命就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贡献。引领和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实际上就在大学,就在高等教育。但是由于学校类型不一样,就需要分类发展,时代不一样,分类情况又不一样。我觉得,我们的“双一流”大学或者说一流大学,当下的使命就是要培养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就是要为国家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人才培养使命。我们的一流大学培养人才,不去解决0到1的问题,那永远没什么前途,不去解决技术上的集成问题、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就过不了这道槛。”

0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黄宝印

立足新时代,坚定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大学和其他的组织不同,它是培养人的地方,尤其我们国家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每年一批批学生走出校园,他们如何就决定着中国未来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未来中国就是什么样的。所以立德树人是一个崇高使命,需要无限责任,也需要无限深情。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让学生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崇高的使命,我觉得非常光荣,也觉得责任非常重大。”

05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

蔡敬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方“双一流”的使命是成为区域发展、国家发展的战略力量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我们必须要扛起来的责任。哲学、历史、艺术等是引领人类文明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虽然它们不一定是现实生产力,但其深远意义远超现实生产力。不过事实上,在国际关系分析、中西文化争夺阵地等方面,我们的预见性、系统性以及我们的智库建设等,存在文科支撑不足的现象。我个人认为现在在国际上,我国不是理工科弱了,而是文科弱了,文科这一块必须要加强。这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这些学科不一定要做很大的量,但一定要做精,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在智库建设、国家治理等方面,储备足够的智力支撑。”

06

西北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原校长郭立宏

大学发展要向改革、向结构、向开放、向统筹要质量

“我有个观点,大学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只要大学自身发展得好,就是高质量发展。自身发展好的显性表现,就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高质量的科研,高质量的文化传承创新,高质量的国际合作,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而大学自身发展好,本身就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再加上这些功能的显现。”

07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

刘向兵

建设带有鲜明社会主义特征的教育,办好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

“教育强国建设一定是一个集体行动,是所有高校都要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去努力,去发展。但不是说所有大学都办成一个样子,要做到千校千面,各有特色。我们做不了全能冠军,但可以做单项冠军,在我们擅长的领域奋勇争先。总的来说,我认为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一定是所有高校美美与共,携手共进的过程。”

08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洛阳理工学院原院长 张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造应用型高校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新典范

“我觉得有组织科研就是成果应用导向。我们筑平台、培育团队、产科教深度融合,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成果得以应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有深刻内涵的,不能仅仅是为了发一篇文章,就来申请一个项目,做一些没有应用场景的成果。”

09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副校长 柴立元

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们怎么样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觉得,一方面,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需要探索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现代化如何实现,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就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发展。我们培养学生,既要追求科学知识,追求专业知识,还要让他们了解我们国家的需求到底在哪里,我们的问题导向在哪里,一定要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这样的话,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

10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

彭震伟

建设教育强国,大学何为?同济何为?

“近两年来,对于土木建筑类专业,社会反响不像前几年那么热。实际上,建筑类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不可能没有需求,今后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且对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怎么应对这种需求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练好内功,明确未来土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因为需求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过去几十年的培养模式来做,势必走入死胡同。另外,当前的学科发展,越来越注重交叉融合。那么,我们究竟是传授给学生一堆知识,还是教会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更应注重‘授之以渔’。”

11

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方勇纯

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大学的重要使命

“从学科发展角度说,我们坚持学科集约化高质量发展。集约化发展的关键词就是“高质量”,我们要确保设置的学科都是国家急需且高水平的学科,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这是因为每所学校的师资队伍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资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在某些方面布置我们的学科,培养我们的人才。”

12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

黄建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团队要敢于拼搏,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我觉得科考是磨练一个优秀团队非常好的途径,科考过程可以充分体现和发扬“黄大年精神”。比如我们参加了青藏高原科考,要踏冰川,要在高海拔地区建立观测站。我们也经常要深入到沙尘里。因为生态安全建设是国家急需之事。我认为,只要你把国家的需求,作为你的责任和担当,那么你这个团队,就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13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毛二可

人才培养不能只看短期绩效,要合理设置选拔机制

“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是我们一直坚持“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搞研究的动力”。我很高兴看到我们团队的师生能将国家的需求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当今的时代背景,是对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一次大考。越是在这种关键历史节点,越是要真正做到基础研究有真发现,技术创新解决真问题,要解决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难点、痛点。”

14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朱高峰

没有好的基础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牵扯到大量前面的问题,整个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一个人从出生,一直到大学毕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教育是龙头’这点毫无疑问,但反过来从‘龙头’再去看‘龙身’的话,义务教育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前面做不好,等到高等教育来挽回是很难的。高等教育当然可以着重研究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但对于进入高等教育以前的整个教育阶段里边存在的问题,也要明确提出来,不能说你有什么问题我来纠正就完了,不是这么个情况。”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内容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