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品中正开始,官员选拔都是贵族掌控的,一个人的出身和门庭成为他做官的捷径。天下的寒门子弟备受打压,没有出头之日。但魏晋以后,社会动荡,直到隋朝,情况为之一变。

隋文帝一统天下之后,就将九品中正废除,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到后来隋炀帝登基,才逐步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606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成为后世褒扬的一种制度,为什么评价如此高?因为科举打破了贵族垄断朝廷人才、排除平民的局势。

朝廷不再只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无论贫富贵贱,不问出身,谁都可以参加。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获得进入政府部门的机会。这既是隋炀帝为了改变政治局面所作的努力,同时为天下寒门子弟打开了新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没有好的出身,但在科举面前,他和贵族是一样的,甚至能通过自己的才华更胜一筹。对于贫寒穷困的人来说,实在振奋人心。这种制度有利于完善官僚制度、革除腐败等弊病,同时提高官员质量。因此科举成为后世评价甚高的创举,这一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末,还是穷苦人家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途径。

这样一个帝王,却没有得到百姓的爱戴或者后世的肯定。因为他是隋炀帝,从古至今被视为一代昏君、暴君,在影视剧中也往往是一个负面形象。

他的权力来自他对父亲兄弟的残害,而他的纵欲连母亲妹妹都不放过。在位14年,他的脚下是无数百姓的血泪,他劳民伤财,穷兵黩武。直到千年后,他都是一个残暴昏庸的帝王代名词。

他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修建大工程以及巡游天下、发动战争。其实在隋朝以前的皇帝,像南朝天子从来不曾到过民间,只是在深宫之中,无法体会子民真实的生活世界,隋炀帝的出巡,就是想突破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成为他享受江南美女的一个借口,一般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就是为了方便皇帝劫掠民女,为了自己玩乐,昏庸好色成了百姓对他的最大印象。运河的开凿牺牲了很多百姓的生命,而运河的修成又葬送了无数江南女子的青春,这一项工程也成为对他的指责。但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他修洛阳城、开凿大运河,实际上是将原来的北周、北齐、陈朝全部连接在一起,将隋朝版图上东西南北进行了统一。这在政治上有益于对各地进行管理,在经济上有助于贸易往来,在文化上加强了交流沟通。也正因如此,江南得到开发,成了经济中心,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极大地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作用,只需看看大唐盛世繁华就知道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项工程的运作过于急切。隋炀帝604年即位,从大业元年(605)到六年(610),仅是大运河所用的劳动力就达到三百万以上,对百姓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也是对民力的摧残和滥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运河,还有另外22项工程,百姓每天都要辛苦工作,稍微松懈就会受到责罚,甚至鞭打。当时造成了大量人民的死亡,横尸遍野,哀鸿满天。对于百姓来说,这样的皇帝又如何算是好皇帝呢?

615年他开始征讨高句丽,前后三次,导致百姓没有一天安生日子,家里的男子都被征用到前线做苦工、当兵,最终引起了百姓的反抗。连着官员甚至皇帝身边的人都跟着反了。618年就在江都,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被三尺白绫结果了性命。

其实隋炀帝本人也是精力旺盛,才华天赋很高的人,他对于手下也很有体恤关心的时候,人品也受到许多人的褒扬。隋炀帝的才华从他的诗中就能看到,他留下了四十多首诗,数量和质量在当时都是值得称赞的。《饮马长城窟行》是他西巡时面对秋风萧瑟中立于荒凉中的长城有感而发,这首诗并不是淫词艳曲,反而透露出他对天下的抱负和豪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炀帝的大工程受到百姓的抵制,但他做这些事情并非心血来潮,是有他身为帝王的考虑的。事实证明大运河确实对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还造就了大唐繁华。

科举也为天下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希望。如果他没有那么急功近利,或者他可以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许还能成就一番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