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无论是观点、名言类的阐释性作文,还是事件、现象类的论述性作文,抑或是有明确要求的任务驱动类的情境性作文,审题与写作的最后都要归结到核心概念的阐释与分析上。阐释理解概念是高考新材料作文展开写作的前提和关键,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诸如偷换概念,偏题离题,浅陋平庸,说理不清,笼统空洞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对、不清、不深、不新造成的。

在一篇议论文之中,论证的初始往往会涉及核心概念界定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似乎并非议论文的主体内容,也并非最为关键的部分,但是概念的界定是分析说理的起点,是构成判断和论证的基本元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是合理思维的必要条件。在议论文写作中,先对文章的核心概念进行正确的界定、辨析和澄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写作方法,对核心概念界定得是否清晰准确,是论证是否深入、说理是否透彻的标志之一,直接关系到议论文写作的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明晰概念的内涵外延

概念和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词语则是对概念的描述。无论什么类型的作文题目,总要涉及某个或某些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就是本文题的核心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丰富性等特点,因此考生在写作时,首先要清晰界定概念的内涵,并将之具体化。即用自己的理解去透视概念、分析概念,将模糊的涵义明确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概念始终散发、洋溢着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概念往往主观性较强,对它们的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如果将概念笼而统之,不做明确的界定,那么论述就会含混错杂。而有些主观性不强的概念,内涵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如果考生能够准确地分析出内涵中包裹着的特点,就能在论述中缩小范围,有利于集中笔墨进行论证。

考场链接

事物皆有其“本”,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思学之妙,必实其基;养性之善,必厚其德。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言得之。

何为本?本乃是根本,是源头,是基础,是黎明前的黑暗摸索,是夺冠前的扎实训练,是辉煌前的惨淡经营,是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我们往往惊叹于枝繁叶茂花团锦簇,但不能忘了地下潜行的根,是它们把美妙的地上王国支撑;我们聆听悦耳的蝉鸣,但不可忘了它们四年黑暗中的苦行。愚笨但踏踏实实的郭靖,在他并不十分高明的七位师傅的指导下,从练马步开始,打下了扎实的武功根底,最终成了一代大侠;聪明但好走捷径的杨康,不肯苦练基本功,暗练九阴白骨爪而误入歧途。“神十四”发射到对接成功只需几个小时,可这背后是无数科学家数千个日日夜夜的苦苦探索。可知世上万般,都应固本培元,切勿舍本逐末。

——《君子务本 行稳致远》

思路点拨

面对“君子务本”这个论题,考生首先要厘清“本”这个概念的内涵,对这个词语的内涵理解不同,行文的立意、脉络就可能各不相同。片段中,考生先用判断句对“本”作解释,从七个方面界定概念:“本是根本,是源头,是基础,是黎明前的黑暗摸索,是夺冠前的扎实训练,是辉煌前的惨淡经营,是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先比喻,再写实,概念逐渐清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具象化表达,从自然现象到武林人练武再到“神十四”发射到对接成功,从不同领域举例说明什么是“务本”,为什么要“务本”。考生的灵活之处在于能够以变化的笔调多方面去界定主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本”的丰富含义得以充分展现,为深入论证奠定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辨析引入的相关概念,让立论走向深刻

有一种情况在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即使在论述中对概念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之后的论述还是会出现在一个层面打转或似而非等问题。这是因为考生对概念以及体现概念的相关事件的认识未经打磨、细化,导致产生一些误解。

如何辨析概念不容易被挖掘的内涵,甄别一些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现象,消除可能存在的误解?考生可引入相对或相似的概念,让不易察觉的同中之异显现,从而更准确地界定概念的本质特征。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界定“拿来”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议论笔法了。为了挖掘“拿来”的实质,他先分析了与之相对立的“送去”的含义,又在获得东西这一层面引入与“拿来”看似相同的“抛来”和“抛给”,在对比中剖析,在区分中甄别,在批驳中确立,在误解不断被指出然后被消除后,“拿来主义”实质的提出就水到渠成,立论也在层层推进中走向深刻。

考场链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青年人的致辞多次提及: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是奋斗出来的。面对着祖国的腾飞新时代的春风迎面而来,唤醒了满园春色,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更要用汗水实现梦想,用奋斗拥抱时代。青春是美丽的,但美丽的青春只属于力争上游的人。青春在奋斗中绽放,青春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奋斗者的拼搏之中。

奋斗者青春最美,奋斗者拒绝“躺平”。躺平者,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是也。一言以蔽之,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一躺了之的生活态度。“躺平族”在内卷之下,选择佛系人生,不争是非对错,不问过往得失,将自己放松到一种真空状态,似乎深得老庄真传。实际上,所谓的“躺平”,都是在为自己的平庸寻找借口。切莫认为,躺平是弱者的无奈之举;恰恰相反,躺平情绪多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群中,英国称之为“尼特族”,美国称之为“归巢族”。切莫认为,躺平是困境中的被迫选择;恰恰相反,这种现象往往在经济高增长、生活高品质的国家和地区中产生。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一些年轻人满足于当下的“小确幸”,掂量起奋斗的“性价比”。

——《青春属于奋斗者》

思路点拨

本文题为“青春属于奋斗”,论述青春与奋斗的关系,“青春”和“奋斗”无疑是核心概念。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这两个概念的阐述,在正面阐述“青春属于奋斗者”之后,以“奋斗者青春最美,奋斗者拒绝‘躺平’”句引出另一个概念——躺平。首先以“躺平者,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是也”句为躺平者画像,再以“一言以蔽之,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一躺了之的生活态度”领起更为深入的阐述,揭示躺平者的精神实质:在内卷之下,选择佛系人生,不争是非对错,不问过往得失,将自己放松到一种真空状态,似乎深得老庄真传;实际上,所谓的“躺平”,都是在为自己的平庸寻找借口。然后用两个“切莫认为”阐述“躺平者”的普遍性和时代特征,极其危害性。有了对“躺平”概念的深入剖析,“青春属于奋斗者”的思想观点也就更为丰富,更为明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明晰概念使用的情境,让思考趋于辩证

议论文的本质在于说理,要求通过一定的逻辑对自己秉持的观点自圆其说。但有时一篇文章论证的前提、论证层次是正确的,结论却未必正确。因为其中涉及的概念具有情境性,离开规定的具体情境,任意扩大概念的使用范围,结论就难免错误。比如,我们常说要藐视一切困难,有了藐视一切困难的那份自信,也就有勇敢挑战、消灭一切苦难的勇气,有了在困境中生存、发展、腾飞的可靠保证。但是,面对具体问题,我们又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不可“藐视”之。这就是说,战略上要藐视一切困难,而在战术上要重视一切困难。“藐视”这一概念是就战略而言的,只能在战略层面上使用,如果将其移用到战术层面,论证就会漏洞,难以自圆其说。

考场链接

低姿态就是为人谦和不张扬,主动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凡事有商量,绝不要盛气凌人。保持低姿态,其实就是践行谦卑之道。记得在《鸿门宴》里,项羽得知“沛公欲王关中”,便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而刘邦面对严峻的形势,俯身问张良:“为之奈何?”一个砍伐决断,不容置疑,一个抛却身份,虚心下问,这便是高姿态和低姿态的区别。谦卑是一种智慧,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在战场,保持低姿态,以谦卑处世,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不过,保持低姿态是有条件的,它只能向同样保持低姿态、平等待我者展现。2021年,中美高层举行战略对话,杨洁篪委员正告美方代表:“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简直就是老师在教育小学生,哪里有什么低姿态!在霸道面前就是要敢于亮剑,捍卫自己的尊严。在旧中国,不论是晚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几乎都是跪着办外交,那不是低姿态,那是奴颜婢膝。

——《不妨保持低姿态》

思路点拨

第一段先解释论题的核心概念“低姿态”,解释其内涵,指出:低姿态就是为人谦和不张扬,主动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凡事有商量,绝不要盛气凌人;保持低姿态,其实就是践行谦卑之道。再以《鸿门宴》里刘邦、项羽为论据进行阐释,突出保持低姿态的普遍意义。

第二段以“不过”转折,引出分论点“保持低姿态是有条件的,它只能向同样保持低姿态、平等待我者展现”,把议论引向深刻。文章以中美高层举行战略对话中杨洁篪委员的发言为论据,阐述在霸道面前就是要敢于亮剑、捍卫自己尊严的道理,并以旧中国的外交为例,进行对比论证,指出:跪着办外交,那不是低姿态,那是奴颜婢膝。

先正面论证,再指出论题所涉概念的使用情境,划定概念的使用范围,这是深化议论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