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挑战赛#

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长沙岳麓山下湘江码头,悄无声息地停靠了一艘官船。船刚停稳,从船舱里钻出一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眺望着岳麓山,心事浮沉。

“爹,左先生会来见您吗?”不知什么时候,老人身边多了一名三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打断了老人的思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则徐

“希望他能来一趟,也让我不虚此行。”老人轻抚斑白、稀疏的胡须,轻声说。

这位老人,正是刚刚卸任云贵总督职务,请假回福建老家调治的林则徐。中年男子是他的长子林汝舟。

林则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清廷追责,发配边疆。他在边疆生活了三年,心系天下,不忘国事,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办理废地垦务,并历勘南疆垦地,倡导兴修水利,体现了一位爱国者应有的担当。道光皇帝将他重新起用,先后任命为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在云南时,爱妻郑淑卿病逝,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加上旧病复发,他多次奏报朝廷,请求开缺回籍。这次,朝廷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于是,在道光二十九年九月,林则徐带着长子林汝舟、三子林聪彝、四子林拱枢,守护着爱妻的棺柩,从云南出发,踏上了漫漫归途。

他们取道贵州,在贵州都匀乘坐一艘官船,顺清水江一路南下,在湖南汇入沅江,直入八百里洞庭湖,然后就可以北上进入长江,再转道前往福建侯官老家。但是,他们的官船在洞庭湖没有北上,而是南下进入湘江,直奔长沙方向而去。

林则徐去长沙干什么呢?他要去见一位神交已久,却素未谋面的好朋友——左宗棠。

十几年前,他担任江苏巡抚时,从两江总督陶澍口中经常听到“左宗棠”三个字,陶澍对这位年轻人赞不绝口,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

几年前,他担任云贵总督时,又从一名下属口中,多次听到“左宗棠”三个字。这名下属叫胡林翼,是贵州安顺知府,志向远大,很有担当,得到了林则徐的重用。他却告诉林则徐,有一个叫左宗棠的好友,不仅才能远在自己之上,而且“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这让林则徐对左宗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素来爱惜人才,尊重,愿意给人才提供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萌生了聘任左宗棠为幕僚的想法。他把这想法告诉了胡林翼,胡林翼很高兴,写信给左宗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林翼

彼时的左宗棠,正与妻子居住在湘阴柳庄,研究农学、舆地等实用之学。对于誉满天下的林则徐,左宗棠仰慕已久。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他就十分关注林则徐的处境命运,对他十分尊崇。不过,他恰好有事走不开,在给胡林翼的回信里婉拒了林则徐的聘任,也表达出“西望滇池,孤怀怅结”的遗憾之情。

他们擦肩而过。

这次,林则徐专程绕道长沙,就是为了见左宗棠一面。为此,他派人雇了一辆马车,携带自己的一封亲笔信,前往湘阴柳庄请左宗棠。看到林则徐的亲笔信,左宗棠不禁心思澎湃。他当即换上一身整洁的衣服后,乘坐马车直奔湘江码头。

湘阴柳庄与湘江码头距离颇为不仅,来回奔波需要耗时几个时辰,因此,当左宗棠抵达湘江码头时,天色已经向晚,一轮斜阳正挂在西山。左宗棠走下马上,见一艘简朴的官船正停泊在岸边,不消说,这一定是林大人的座船。他更加激动了,三步并作两步走上跳板。不料一不小心,“扑通”一声掉到了水里。

左宗棠

林则徐在船舱里等候了大半天,很是焦急,听到外面的喧哗声,赶紧出来查看究竟,只见从河里爬上一位壮实汉子,浑身水淋淋的,岔开两腿站在跳板上,汉子对林则徐躬身行礼道:“湖南举人左宗棠,拜见林大人。”

“左先生免礼,请!”林则徐捻须微笑。他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与左宗棠的第一次见面,竟然如此充满喜感。

林则徐将左宗棠请到船舱中,吩咐拿来自己的便服,给他换上。随后,林则徐命人把官船开到附近一处较为僻静的地方,让随从摆上一桌酒菜。他要与左宗棠把酒言欢、畅谈天下大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虽然陶澍、胡林翼都对左宗棠推崇不已,但始终都是一家之言。现在,他要亲自验证左宗棠的才能。结果,“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宴谈达曙乃别”,这是说,林则徐一见面,就被左宗棠的风采所倾倒,认为这是绝世奇才。他们在船舱里彻夜不眠,饮酒畅谈,直到第二天早晨才依依惜别。

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

他们讨论了天下形势。林则徐通过在边疆生活三年的经验指出,英国、法国并不是中国的心腹大患,俄国才是中国将来的大敌。左宗棠赞成林则徐的看法,他提出,中国不但要加强东南的海防,防止列强从海上入侵,还需要加强西北的塞防,防止俄国等势力从西北入侵。

他们提及了救国之道。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清廷内忧外患不断,特别是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让人忧心忡忡。如何救国自强呢?林则徐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他好友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得到了林则徐的高度认可。左宗棠也有类似看法,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便勤奋搜集、如饥似渴地阅读关于西方列强的资料,以此来了解和认识对手。

海国图志

他们的话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边疆。林则徐在边疆期间,足迹遍及南北疆,行程不下万里。他向左宗棠介绍了边疆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势。他说,边疆地域广阔,土地肥沃,潜力巨大,要通过办理屯务、广种稻田、兴修水利来进行开发利用,将这里开发出一块真正的“宝地”。左宗棠虽然从没有去过边疆,但他对舆地之学有较为深入地研究,对边疆有一定了解。他在第一次进京参加会试时,便在著名的《燕台杂感》八首里提到了边疆,建议要长久固边、加强南疆防卫。他很认可林则徐的主张,提出要更好经营和管理边疆。

他们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兴奋,大有相见恨晚之憾。

林则徐之所以一定要见一下左宗棠,在很大程度上,是想找一个接替自己实现宏愿之人。现在他放心了,左宗棠的学问和见识,都足以接替自己。于是,他将在伊犁三年收集的地图、文书等材料,以及在广东禁烟期间搜集整理的一大摞译稿与图片,全部交给左宗棠,叮嘱他将来在治疆时,能有大作为。

左宗棠脸色凝重地接过这大摞资料。他深知,这代表着林则徐的一生心血,代表着沉甸甸的责任和厚望。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告别时,林则徐送给左宗棠两幅对联。一幅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一幅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在当年在西安告别家人、奔赴边疆时所吟两首诗句中的两句,以此来勉励左宗棠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心甘情愿做对国家有利的事情,绝不要因为可能受到祸害而躲避。

左宗棠沉吟片刻,也挥毫写下一幅对联送给林则徐:“是能养天地正气;实乃法古今完人”。这是在表达对林则徐的涛涛敬仰之情。

湘江缓缓流动,林则徐乘坐的官船即将起航。他们在湘江边依依惜别。湘江夜话,两个时代人物匆匆相聚,完成了一段注定将穿越时空的千古佳话。

一年后,林则徐病逝。左宗棠闻讯,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写下挽联:“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十多年后,左宗棠带着林则徐留下的资料,率领八万湖湘子弟万里远征,为中国圈回了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书写了中国近代史上领土失而复得的奇迹。

这一切,都始于道光二十九年冬天湘江边的一番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