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十一月初八,南京城。

汪松明掀开马车的厢帘抬头看着通济门的牌楼,长出一口气:终于到了。

汪松明作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的税课司大使,此次是按例进京上报陕西年度财政收支账册。

车夫鞭子一甩,马车进城门,穿过大通桥,过会同馆,右转之后就来到了皇城西安门外的户部衙门

汪松明走下马车,捏了捏包袱中的账册,默念:赵元帅保佑,账册一定要对上啊,可别要再出意外了!

然后在户部找到了十三个清吏司中的陕西清吏司

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出意外了:

户部陕西清吏司使用手中账册,与此次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上报的钱粮、税赋军需收支数目进行对比之后,发现数字对不上,要求汪松明重新造账册提交。

汪松明低声下气的哀求:陕西来南京,路途遥远,可否通融一二?

然而当值主事只是鼻孔朝天的看着他,并不说话……

01

陕西作为大明朝十三个省(承宣布政使司)之一,下辖8个府、2个直隶州,每个府又下辖10多个县、散州。每年需要各县先将本县财政收支以及所上缴的钱粮进行造册,然后统一上交到府,而各府在整理造册之后,再集中上交到布政使司,再由布政使司进行汇总编订。

统一之后造出两册钱粮账目,并在两册的册缝铃盖官印,即“骑缝印”!

然后报送到京城户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户部各清吏司在此之前,已经根据各地已上缴的财政钱粮数字进行造册。这时候就会用手中的账册与报送的账册进行对比审核。

如果对比之后发现误差,则予以驳回,需重新核查填写,盖印之后再次上报。

造册重核不是难事,难就难在铃盖官印上。官员需要做到印不离身,更不用说涉及到上百个各级正堂官,总不能把这些官印都拴在腰上来京城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能回去重新盖印。

这么说,就能理解为何汪松明如此发愁了。

陕西到南京,一路跋山涉水,最快也要走将近一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两册出现误差很难避免,因为大明朝的税赋不仅有银钱,同时还有粮食。

比如陕西布政使司征收到小麦10万斤,需先报告给户部云南清吏司,说有10万斤小麦,将解送到户部入库。

然后由专人押送这10万斤小麦前往京城,但是运输途中很大可能会出现重量变动,干了、湿了、被老鼠偷吃了,等等。

到京师后户部进行验收,根据实际接收的数额入账。

这样,等后期布政使司派员报账的时候,就会对不上。

更不必说布政使司的小麦,还是下面县、府层层上交而来,每一次都是繁复的核对流程,令人头皮发麻。

02

汪松明一脸愁容来到元淮桥附近的一家酒肆买醉,结果遇到了云南布政使司的税课司大使贾琮名,两人之前几年曾见过几面,算是相熟。

于是一起喝酒,在酒醉之后,贾琮名拍着汪松明的肩膀,告知了一个秘密:

这次云南布政使司的账册虽然也对不上,但是他本人却不需要跑腿回云南。

这让汪松明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缘故。

既然只需要重新造账册上报即可,那么只要事先携带空白账册,并在骑缝上铃盖好堂官的官印。这样,直接在京城就地填写就行了呗……

汪松明了解之后,摇头:上官怎么会同意随便盖印呢?”

贾琮名大笑解释:这个操作方式,实际在前朝的元代就已经有了,根本不是新鲜事儿。

而且国朝要求两册账目需在年底之前上报完成,不然就会影响堂官考评。

往来奔波,如果出现延误,岂不是误了上官的大事?

有这个稳妥的办法,上官岂会不同意?

汪松明想了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大明朝的十三个布政使司都使用上了这个办法,确实省略了往来奔波,只要携带骑缝上铃盖官印的空白账册就OK了。

这个事情,朝堂上下实际都知道。 甚至就连一向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动辄开喷的都察院众多御史也都知道。

但并没有人点破:没人傻到往屎坑里丢炸弹……

03

空印账册,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所有官员都知道,但是有一个人不知道,那就是:洪武皇帝朱元璋。

纸包不住火,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终于知道了。

然后,暴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很简单,他认为这是欺罔行径,是对皇权的挑战!

而且使用空印也容易出现贪污行为。

天子一怒,天下缟素。只是,这个牵连程度有些大。

空印案发生之后,朱元璋下令将所有涉案正印官全都砍了头,佐官则是杖一百充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空印案涉及到了大部分地方掌印正堂官,包括布政使、知府、知州、知县。

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平均每个下辖十多个府、直隶州,而每个府又下辖十多个县、散州。

正印堂官数千人,就这么人头落地……

04

有一个名叫郑士元的官员,时任湖广按察使佥事,也受到空印案的连累,好在不需要砍头。

其弟郑士利上书朱元璋,为空印案鸣不平,其中有四个理由:

第一,空印账册所铃盖的是骑缝印,每张纸上的印色都是不完整的,拿这种白纸根本无法作奸犯科。

第二,钱粮数字是在各级衙门层层核对之下确定的,单凭下面,是无法做到贪墨的,不亏空就不错了。各省到京城来往不便,这些官员也是被逼的没有办法。

第三,惩治官员应做到有法可依,大明律并未规定携带空印账册就是犯罪,更不至于砍头,这是不教而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一个合格正堂官培养起来不容易,哪能轻易砍头呢?人头又不是韭菜,割完可就长不出来了。

实际,郑士利说的很有道理,被处死的两千多个正堂官,就算是其中有人存在贪污行为,但也和空印案没关系。

大家只是图个便利、取巧而已,而且大明律也确实没做规定。

最多最多,撤职回家就行了吧,真的不至于全都砍头,这太冤枉了……

05

但是帝王,怎么能是错的呢!

雷霆雨露,都是君恩。懂不懂?

所以,上书的郑士利,也一起被流放了……

PS:著名史学家吴晗先生研究认为“空印案”总计杀了7万官员。这个属于夸张了,洪武年间因为国朝初定,尚未出现冗员问题,所以全国大小官员全算上也就 3万人。总不能一个人杀两三次吧,人脑袋又不是壁虎尾巴。

一次性杀了两千个正堂官,这已经是空前绝后了。

明初的官,真的是,不好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