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门到底该不该对社会开放,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理论上,大学是公共资源的一种,是传递人文思想、科学精神的场所,属于所有社会成员共有。

但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比如在食堂到处借卡“蹭饭”的,把校园当成网红打卡地的,顺手牵羊拐走自行车的,绕着操场遛弯的,徘徊在女生宿舍楼下的等等。

都在迫使校园管理者和学生,不愿或者说根本不敢放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反驳的声音随处可见,但都属于“光脚不怕穿鞋”的强盗逻辑。

有人说:“我是纳税人,凭什么不让进”。

首先,我个人最厌恶这种所谓的西方思考方式,这是精神领域的“零元购”。

因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陷阱,“纳税人”是一个抽象的集体概念,很难单独区分出个体。

就像水由氢和氧组成,但是单独的元素都不能称之为水。

而且,每时每刻你都已经在享受着国家的福利,安全、医疗、教育、出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人每当自己的利益无法满足时,就会搬出“纳税人”这个法宝,试图站在道德制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之前校园都是开放的”。

从来如此就是对的吗,那时的大学就算想封闭管理,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等着被唾沫星子淹死。

只是借着这三年的特殊情况,全国大学不约而同的华丽转身,有些人发现,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占便宜了,就开始抓狂。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当校园的大门打开后,“自由”的人们就会继续提要求:食堂为什么不对外?知识没有边界,图书馆应该对社会人开放,所有课程允许旁听……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有人说:“校方加强管理啊”。

这就是一句好听的废话,这是多请保安、多安摄像头就能解决的吗?这时候“纳税人”们不心疼自己交的税了?

管理分为前置管理和后置管理,前者旨在减少可能出现的危害,而后者只是“亡羊补牢”进行惩罚。

还有人说:“我就是进去参观,不会影响同学们的”。

这和“纳税人”的逻辑如出一辙,当这些人发现,代表个体更有利的时候,就强调个体。

试想成千上万的游客在校园里时,校园秩序会是什么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大学的功能是教育和学术,而不是公园和景点,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在人才、技术和人文,而不是所谓的“接地气”。

请大家试着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想法,还给大学一方净土吧。

这是只分享个人观点的独立账号,如果喜欢,欢迎留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