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2023国际人工智能生态发展高峰论坛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榜单发布”活动在广州隆重举行。会上,备受瞩目的2023年广州“百智荟聚”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榜单(下称:榜单)正式揭晓,拉开了智慧激荡的帷幕。

本次论坛邀请包括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行等代表在内的各行业精英领袖、专家学者、资深分析师、海内外优秀人才,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现状、未来应用和发展前景,以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方式进行分享,为广州人工智能生态发展完善贡献智慧力量。共商产业发展,共话未来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磅榜单引爆关注

备受瞩目的榜单、“广州10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秀案例”“十个广州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入选名单在会上发布,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合计138家企业成为入选榜单的“耀眼之星”,其中,“最具影响力人工智能企业”43家、“最具发展潜力人工智能企业”67家、“最佳初创人工智能企业”28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榜单遴选在广州市科技局指导下,由广州科技金融集团、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和普华永道中国于8月2日共同发起。通过公开征集和数据挖掘,以及专家评审、模型筛选和实地考察的多重方式,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估了人工智能企业的能力和表现,最终选出了包括云从科技、广电运通、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在内的一百多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卓越表现的企业。

榜单设置旨在遴选一批影响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人工智能企业与最具创新价值落地应用案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前沿企业的领头羊作用,搭建产业链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助力广州人工智能产业链集聚态势逐步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榜企业中,高企10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7家、“隐形冠军”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6家,全球“独角兽”11家。这是一批敢于挑战常规的企业,深入剖析这批耀眼之星,可见其独到之处:

上榜企业具备经营增长强劲、区域特色显著、产业赛道聚焦、研发投入扩大与受到资本青睐几大特点。其中,上榜企业2022年主营营收总量1,457.8亿元,同比增长18.4%,两年复合增长率15.9%,展现了强力增势。不同企业在广州各区的产业分布也有所倚重。上榜企业聚焦“造车健城”4条人工智能重点赛道以及智慧金融、智慧安防、智慧农业等多领域赛道,也是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制造业行业齐全、服务业业态众多的侧面体现。上榜企业以研发驱动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102.9亿元,较2021年上涨8.2%,研发人员平均占比约为51.0%。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110家企业中,共25家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占比22.7%。估值在10-100亿的市值区间企业超62%,市值超100亿6家企业。

2023年“广州10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秀案例”则在去年聚焦的智能制造、智能系统、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六大领域基础上,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新增智慧教育、智慧安防以及智慧戒毒、智慧监管等其他领域,旨在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示范,围绕示范场景打造技术和服务生态,促进应用场景与适应经济需求应用紧密结合。

“十个广州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分为片区与园区两类,其中,片区为中大国际创新谷、黄花岗科技园、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天河智慧城,园区为广东软件科学园、pci未来社区、香江独角兽牧场、广电平云广场、宏太智慧谷。这批名录均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产业,并具有代表性,体现了广州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及现有产业基础,统筹各片区差异化布局,引导区域特色化发展的战略部署。

智慧碰撞高潮迭起

根据《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作为产业链“链主”单位的无线电集团为全面布局数据要素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广州数据集团,集团代表分享了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取得的重要成绩。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建成于2022年6月,具备100P智能算力规模,开展公共算力服务,为广州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算力资源和服务支撑。

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立足广州,服务湾区,通过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构筑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引擎、新优势,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广的领域拓展。算力中心上线运营一年多以来,在公共算力服务、应用创新孵化、科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赋能生态的“一中心五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三位重量级专家围绕人工智能热门议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琶洲实验室副主任、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陈俊龙教授以《数据智能与新型数据隐私计算的探讨》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困境:大模型的出现让数据变得更有价值,但也要考虑隐私及安全的问题。亟需研究适用多种任务的AI大模型,用更少的模型,做更多的事情。当然,AI大模型的学习和推理需要海量的数据和巨大的计算资源。同时,大模型改变了数据的运用模式:计算量大,算力系统的并行处理及边缘端数据的处理,当数据足够大或者足够多时,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陈俊龙教授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大数据技术与隐私计算保护的最新进展,还为如何应用这些进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世界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Georgios Theodoropoulos在演讲中分享了“认知型信息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倍增器”,并指出如今的挑战是复杂、相互关联、快速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在这种极不确定的时期,我们需要考虑未来,超越“预期”或“按部就班”的做法。Georgios Theodoropoulos教授的演讲具备启迪智慧的意义,特别是他对认知型信息共生系统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阐释。这一观点不仅对科技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可持续实践和目标能力的方式来处理和理解信息的潜力也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大学专家带来了关于“高性能算力网络计算”的深刻见解,专家表示展望算力网络计算的未来发展,我国将以构建自主创新的算力网络技术体系为主要目标,建成覆盖国家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数据中心等大型异构算力中心互联互通、协同调度与高效计算的国家级算力网络基础设施,结合国家重大战略与典型应用示范推动实现算力供给模式的变革。他的演讲不仅让与会人员对高性能计算在处理复杂数据方面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大家拓展了科技未来的广阔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桌讨论多智互鉴

“百智荟萃”的圆桌讨论环节,围绕“智能时代的融合与进步:探索未来社会的技术创新路径”等话题展开。圆桌讨论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主持,邀请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文远知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专家,从不同专业领域和行业背景出发,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高等教育调整的问题,广东工业大学专家分享了“融合教育”或者说“融合团队”一些崭新实践。近些年成立的“机器人学院”相比其他学院而言,不仅包括软件、硬件、材料的学科知识,还包括外观设计、人机交互等等课程,聚集多个学院长,进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教育。这要求学生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之外,对相关的学科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领域大有可为。我国在医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落后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很大人工智能将改善这些问题。以往只能靠线下会议、手传手的教育模式,通过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后,基层医生对于专业培训的可得性可以大幅增强,顶级专家资深问诊知识也能够广泛传播,跨学科的人才也能为新技术开辟全新的可能。

针对数据快速增长(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文本数据,还有来自各种传感器、视频监控、社交媒体等的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和分析)对存储架构和数据处理技术提出的挑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专家分享了“回归通用”的建议。从同一存储,到将不同数据专门别类,如今需要通用设置将多模态数据统一存储,但要为访问不同特性数据的数据搭建专用的架构设计。

文远知行专家代表认可自动驾驶的发展前景。尽管面临多项挑战:无人驾驶汽车设计需要全程做好多方协作,如,物流车、无人环卫车;投入和产出比目前不够理想,人力成本居高;车辆准入也需要一些难点,但基本上已经达到盈亏平衡,有望转为正常商业模式,且我国占优势的人力成本,为无人驾驶出海提供了极大机遇。

此次活动作为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5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重要专业论坛之一,由2023海交会组委会主办,并得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广州科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AITISA)广州创新中心、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承办以及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的支持。

这次盛会不仅是对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的有力回应,同时也是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会上发布的榜单彰显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企业和创新成果,更是为广州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激励力量,为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