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次采访中,李雪健老师总结了一段儒家智慧:

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

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这段话正是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切实体现。

古人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小人往往将错误归咎于他人,自以为无所过;而君子则善于从自身寻找原因,严格要求自己。

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养成时时自省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可谓是自省的典范。

科举不中,他自省;脾气暴躁,他自省;怠慢别人,他自省;多看一眼美女,他也自省。

正因为能时时自省,才有了一代完人曾国藩。

作为普通人,即使做不曾国藩这样“吾日三省吾身”,至少应该在每天留出10分钟时间,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1.自省是脚下的台阶,通往更高的人生方向

道光十二年的科考,是曾国藩的第六次考试,依旧榜上无名。

不光如此,因为“文理欠通”,他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

顺治时期给考试定了“六等黜陟法”,就是把考生的考试成绩分为六等,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奖惩措施。

“文理欠通”是第六等,是最严重的批评。

再加上毫不留颜面的公开示众,曾国藩难堪至极,深受打击。

回家后,他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六次考试的经过,寻找失败的原因。

他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逐句对比。

一番比较下来,他发现自己写的文章总是拘泥于小节,缺乏大局气势。

于是,曾国藩就开始在文章的大局观上下功夫。

自那次自省之后,他就像开了窍的顽石,一路高歌猛进。

第二年,曾国藩就考中秀才,第三年,又考中举人。

秀才举人连中,这在当时叫“联捷”之喜。

四年后,曾国藩又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生活中遇到行不通的事,懂得自省,从自身出发找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少走弯路,更快达成目标。

自省就像脚下的台阶,每自省一次,人生高度就拔高了一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自省是心中的明灯,照亮迷茫的人生道路

曾国藩初到北京做官时,翰林院工作清闲,他整天无所事事。

要么和狐朋狗友胡吹海聊,要么跑到别人家看新纳的小妾,要么去菜市口看侩子手给犯人行刑,整个一个街溜子。

日子倒是逍遥快活,可人生没了目标,未来一片混沌。

街上有人喊,“菜市口要行刑砍头了!”

曾国藩一听,兴奋得不得了,扔下手里的书就往菜市口跑。

快到菜市口时,他突然觉得自己这种行为不妥。

他是翰林院的庶吉士,好歹也是一介文人,怎能和愚昧无知的老百姓一样,热衷于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热闹呢?

曾国藩反思,和古时的先贤文人比起来,自己视野狭窄,境界低劣,满身都是粗鄙之气。

这一年,曾国藩刚好30岁,他下定决心,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做“圣人”之志。

所以,历史上才有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

古人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自省,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上有缺点,而是有缺点却不自知。

时时自省,才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看清自己,修正自己,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自己。

自省,是心中的一盏明灯,在你迷茫看不清远方时,它能指引你走上正确的道路。

繁星虽然远在天边,我们依然能看清它的闪烁。

而污垢就挂在自己脸上,我们却看不见。

人性向来如此,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目光投向他人,而忘记了低下头审视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遇事少些指责,多些自省,人生才会一步一步朝上走,才会看到未来的那片光明。

(图片来源网络,特别致谢,侵权立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