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如何操作鼠标,要先从把食指和中指分边放在鼠标轮的两侧学起,甚至于此前,还要先学习如何开关电脑;孩子们惊讶于厕所竟然可以建教学楼里,他们上厕所要跑到学校的一个犄角旮旯,冬天大家都会因为怕冷而少喝水——这是乡村学生的真实写照。

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孩子,求学之路的确艰难。现在乡村学校硬件好了,乡村教师的待遇也好了,但乡村学校的生源却有所减少——有能力的家庭都往外走,留下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或者家庭条件处于最底层的。另一方面,师资年龄整体偏大、师资力量整体偏弱,有的可能自己都没走出过乡土,想给学生开拓视野,或者在更高层次上引领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帮助乡村孩子获得一个更为公平的发展起点,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向上流动,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社会上对此做了很多探索。

比如,有一些公益基金直接捐助孩子,以支持他们完成学业。但也有一些公益项目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比如中国飞鹤,它从2002年起就致力于教育公益,在持续进行教育捐赠的过程中了解到东北乡村地区的师资困境,开始探索以支持教师的方式为乡村教育解困。2019年,飞鹤就开展了面向教师的公益活动,首批来自齐齐哈尔市各县区农村学校校长、骨干教师110人,赴北京中关村一小进行理论与实战培训。2022年,飞鹤更是投入6500多万元,启动针对教师群体的专项公益行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精准帮扶基层和乡村的一线教师能力提升,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这是新颖而有益的探索,影响可谓是深远的。资助一个学生,改变的可能是一个人或者家庭的命运,而对于教师眼界的扩展和能力的提升,影响的将会是很多代学生,其效果可能是呈几何级数的放大。要知道,在孩子求学阶段,尤其是习惯培养和品格养成关键期的基础教育阶段,老师的影响深远。通过对农村校长、骨干教师的培训,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能极大程度帮助乡村孩子开阔视野,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刘昱歆就是一位受到资助前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参加培训的教师,她回来后给学生们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照片,有学生跟她说自己的理想也是去北师大上学,以后当一名老师。这就是潜移默化,既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又影响了他们的立志。很多乡村孩子,原本可能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大学的概念,他们也不懂为啥要上大学。“上大学干嘛?我家有地,毕业我就种地”——这是很多乡村孩子的想法。拓宽了眼界的老师,再去影响孩子的眼界,在孩子内心扎下一颗梦的种子,给追求梦想加一把动力。

另外,对乡村骨干教师的支持,也能更好地维系和激励教师队伍,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老师加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当骨干老师们走出去,接受了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回去之后再与同事们分享交流,将惠及更多的老师。这些都将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乡村教育解困需要众人合力,也需要创新的加注。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经济观察网】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