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迎来冬至节气了,冬至是24节气中第22个节气,这也是今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了。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特别是在古代的时候冬至节气是备受重视的,在民间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并且从古至今,老祖宗还留下来很多和冬至节气相关的农谚,这也凸显出了冬至节气的重要性。
马上就要迎来冬至节气了,而在民间关于冬至就有一种说法,这也是老辈人常念叨的:“冬至在头,冻死老牛”,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暗示着今年是冷冬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冬至在头,冻死老年,是何意思?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句经典的谚语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冬至在头”。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节气的到来,也标志着寒冬的开始。
冬至日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子,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因此在古代,也称冬至为“日南至”,在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冬至日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古代农事劳作就是以24节气和农历作为参考,因此古人就发现了冬至节气在农历的时间不同,也有不同的预兆。大家也知道24节气在公历的时间基本固定的,可是在农历却变化很大,只因为存在闰月,有些年份不是24个节气,而是有25个节气,像2023年就有13个月,共有25个节气,包含了两个立春节气。
而“冬至在头”则指的是冬至节气是在农历的月初,即农历十一月份的上旬。那么这样就预示着当年的冬天特别的冷。如果冬至在十一月的上旬,当年的冬季就比较寒冷,就连老牛都有可能会被冻死。
其实关于这句俗语,还有后半句的,那就是“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大寒年夜交”。
明白了前面半句后面就很好理解了。其说的就是冬至节气是十一月的中旬,那么冬季就会比较暖和。而如果冬至节气在年尾,那么前半段比较暖和,往往过年的时候就很冷。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可是农历却是在十一月初十日,以此来看就是冬至在“月头”,那么根据老祖宗的这句谚语来看,今年的冬季就会有点冷,甚至可能会把牛也冻死了。
今年的冬天会是冷冬吗?
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今年冬季的整体气温可能会比往年偏高一些,但极端天气却会增多,比如有可能会出现极寒天气。
不过,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完全依赖预测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寒冷天气。
虽然农谚基本都是老祖宗的经验之谈,很多还是长期经验的总结,但是有专家却指出了,以这句农谚来预测冬季偏冷,还是偏暖是缺乏依据的。特别是通过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冬季偏冷和偏暖和冬至节气是在月头、月中还是月尾的关联性并不大。
而之所以在民间会有这样的说法,那是因为冬至节气来得早,民间就认为这一年冬季冷的早,而如果冷的早就会感觉特别的寒冷。相反,冬至节气来得晚一些,就会认为这一年冬季冷的迟,而降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渐渐的适应了寒冷,所以也就感觉冬天不怎么冷了。
在农业方面,冬至日的天气也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冬至日天气寒冷,那么可以冻死一些害虫和病菌,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但是,如果冬至日气温过低,也会对一些植物造成冻害,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农民需要根据自己的作物情况和气候变化来做好防范措施。所以就仅仅以冬至节气在农历时间段不同来预测冬季是偏冷,还是片暖和,这个是太片面了的,也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另外,对于一些传统的习俗和文化,冬至日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在我国的北方很多地方,人们会在冬至日这一天吃饺子、喝汤圆等传统食品,以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气。
毕竟冬至节气这天,在古代被视为是大吉之日,因为这一天阴气到了极致,而阳气渐升,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古代民间还有冬至节气祭祖的习俗,而这些习俗和文化的传承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虽然被预测是暖冬的概率更大,但是也还是会出现寒潮天气,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寒冷天气时,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
首先是要注意保暖:在冬季外出时注意增添衣物、佩戴口罩和手套等保暖措施,避免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在家中可以使用暖炉、电暖气等取暖设备来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其次是要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关注天气预报信息,了解气温变化和风向、降雨量等情况,以便做好防范措施。
再次就是要适当的储备生活物资:在冬季储备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医疗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就是要注意交通安全:在冬季路面容易结冰,行车时需要注意交通安全,减速慢行、保持车距、避免超速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