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统十四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镇于“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随后,瓦剌大军趁势兵犯北京,明朝迎来建国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危机。

九月,为应对这次危机,明朝重新立了一位皇帝,即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是为明代宗,大明朝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新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宗能当上皇帝,外部因素是瓦剌威胁导致,内部因素是明英宗的儿子年幼,加上刚刚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的力挺。

于谦当时的地位很独特,因为是他极力主战,成为出头鸟,所以大家在危急关头也愿意让这么个强硬派领头,带领明朝渡过难关,《明史·于谦传》中记载:

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而在朝堂上毫无根基的明代宗自然也仰仗于谦的帮助,从“北京保卫战”到后来的整个执政时期,明代宗几乎都是靠着于谦在支撑。

明代宗也乐意有这么个臣子帮助他执政,对于谦的主张,基本上都是支持的,“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

当瓦剌要放明英宗回明朝时,明代宗本来有顾虑,不愿意接回兄长,也是于谦给了明代宗信心,《明史·于谦传》中记载:

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这是于谦在给明代宗做担保,要是明英宗回来后想乱来,于谦会为明代宗出头,当然,后来于谦没有做到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景泰八年初,明代宗病重,被软禁中的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发起“夺门之变”,成功复位,而明英宗复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杀掉于谦,原因是:“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由上述简单介绍可知,明代宗执政期间,于谦才是他这个皇帝的“靠山”

但是,虽然于谦可以算得上是明代宗的“靠山”,可在明代宗执政的近八年时间里,于谦的官方身份却无任何变动,甚至都没有入阁。

“土木堡之变”发生前,于谦是兵部左侍郎,“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代宗未登基监国时,于谦就升任兵部尚书,然后直到明代宗登基为帝,再到明英宗复位,于谦的职位就没有变动过。

且不说他是大明朝得以延续的大功臣,单以明代宗论,也是新帝继位的大功臣,为何明代宗不给他提高官场地位?难道于谦不够资格入阁吗?

明朝内阁的实际品级并不高,但内阁成员才称得上是宰辅,才是文官集团名正言顺的首脑,以于谦当时的声势和功勋,担任内阁首辅也是理所当然,但终明代宗一朝,他就是没有入阁。

思来想去,或许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明代宗和群臣达成了一个默契,故意不让于谦入阁,避免出现一个尾大不掉的权臣。

由于在“土木堡之变”中,明朝军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因此,于谦在“北京保卫战”期间,以及明代宗执政时期,他最主要的工作是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整顿兵事。

这个整顿不仅仅是改革军制等方面,还把军队的掌控权从因“土木堡之变”而势衰的武勋们手中转移到了文官手中。

重点是,于谦搞军制改革,他本人自然而然成了最大受益者,全国军队中他的话语权最重,如果他再入阁成为宰辅,还有了一定的军事话语权,群臣们能放心?明代宗能放心?

而且,明代宗继位后,几乎对于谦言听计从,于谦以兵部尚书的职位,在明代宗心里差不多有了内阁首辅的地位,如果正式入阁,群臣们能放心?谁能压制住于谦?

于谦不入阁,还有六部尚书和内阁辅臣在名义上能跟他分庭抗礼,于谦入阁,恐怕就真是一家独大了。

到时候,哪怕是把于谦当成“靠山”的明代宗恐怕也会心里犯嘀咕,要是万一有什么事让于谦不顺心了,他拥戴明英宗复位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谦本人当然是光明磊落,但人的心理是很难琢磨的,皇帝也好,群臣也好,都不介意把事情往坏的方面去想。

所以,于谦在“北京保卫战”立下莫大的功勋后,一直到死都没有升官,估计就是明代宗和文官集团有意为之,大家都不愿意出现一个无法制衡的权臣。

而于谦本人大概也知道这种猜忌,以他的为人,也不愿意让人觉得自己力挺明代宗上位是为了荣华富贵。

至于“北京保卫战”,在于谦心中,身为明臣,保卫大明不是应该的吗?用这个功劳去换取高官,于谦也不屑为之。

这就造成了,于谦不会去争取入阁,皇帝和群臣也达成默契,大家都不提这事的局面。

于谦虽然生前从未走上人臣官位的最高峰,但并不影响他的伟大,《明史》中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这个评价丝毫不过分,明朝那些当过内阁宰辅的名臣中,又有几个能获得跟于谦并列的评价?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