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能够留下足迹的伟大人物,从他们的人生故事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重要的特质:“明”和“强”。

这一点,在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中得到印证,他说,“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曾国藩从湖南乡下的穷小子,成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一生都在践行“明强”二字。

可见,普通人若想干出一番事业,都需要在这两个字上下苦功夫。

1.战略高远,战术精确是为明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在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此精明之说也。”

明字有两层意思:一层为高明,一层为精明。

同一个地方,登上山顶的人比站在平地的人看得高远,登上城墙的人比站在院落里的人看得开阔。这是高明。

同一件物体,只凭主观猜测不如用秤称量得准确,只凭眼睛估量不如用尺子量得准确。这是精明。

高明是用长远的眼光,广阔的视野,制定宏观上的战略规划;

精明是用关键处的洞察,细节处的精细,执行微观上的战术行动。

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所以,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格局,也要有明察秋毫的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为强

咸丰四年,曾国藩带领水陆两军,向靖港太平军扑去。

这是曾国藩的战场首秀,结果以惨败收场。

八个月后,曾国藩率领的水军在湖口与太平军交战。

这次败得更惨,曾国藩自己的座船都被抢走了,幸得部下保护,乘坐一只小船仓皇逃命,真是狼狈至极。

战后,曾国藩心情低落,他在请求处罚的奏折中说自己是“屡战屡败”。

奏折送走前,曾国藩不甘心就这样屈从命运,他把“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

此后的曾国藩依然在战场上跌宕起伏,大小败仗数不胜数。

然而,他却越挫越勇,最后克定金陵,完胜太平军。

曾国藩的强,是面对挫折时不屈不挠的倔强。

他在家书中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倔强之韧性必不可缺。

3.明和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曾国藩说,“‘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蛮横,待他人折之以至理,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

意思是,强字必须以明字为基础,然后始终不屈不挠。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只一味蛮横倔强,等到别人拿出精深的道理加以反驳,再拿切实的效果加以佐证,那时再低头服输,就会成为前强后弱,成为别人口中的笑柄。

“明”和“强”必须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明”需要有“强”的支持,才能实现落地;“强”必须建立在“明”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体现。

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它们齐头并进,才能形成真正的力量。

4.明不是唯利是图,强不是刚愎自用

曾国藩总结十几年带兵打仗的经验:“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作战,首先要稳住阵脚,然后再寻求战机;做事,既要干练老到,又要不失精明。

这里的精明并不是唯利是图机关算尽,而是要审时度势,守住原则,避免让自己陷入困境。

曾国藩也说,“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

一个人不能没有倔强之气,但倔强不是刚愎自用。

倔强太过,便近于愎。

曾国藩说君子倔强的正途应是,“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自我修养方面求强,只与别人争强好胜,那么,这种倔强只是刚愎自用而已。

倔强不是莽撞自负,是明白局势危机,但仍然毫无退缩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说,“《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中庸》中所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个为学阶段,最关键的就是让愚笨者变得聪明,让柔弱者变得刚强。

愚笨不可怕,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变得聪明;

柔弱不可悲,通过自强不息、自我超越,可以变得刚强。

普通人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把成功人士身上的“明强”特质学以致用,才能不辜负仅有一次的生命,成就自己的辉煌。

以上,与君共勉。

(图片来源网络,特别致谢,侵权立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