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陆军上将韩先楚前往湖北调研,次年返回老家吴家嘴村探亲,此时村里已经没多少他熟悉的人了。

正感慨之际,突然一位7旬老人喊了一声:祖宝。韩先楚回头一看,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老人是谁?她和韩先楚又是什么关系?

两人的相依为命

韩先楚出生于1913年,父母对他非常疼爱,特意找了一位教书先生为他取名叫韩先楚。

但在那之前,父母一直都喊他的小名:祖宝。

幸福的转折发生在韩先楚3岁的时候,母亲因难产不幸去世,徒留父子二人相互依靠。

等到他稍微大一些的时候,父亲便将他送进私塾,盼望成才脱离贫苦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他读书的第二年,父亲也不幸去世,韩先楚彻底成了孤儿。

某天他因为过度饥饿晕倒在路上,被一个名叫秀姐的童养媳救回了家。

其实秀姐的处境也不乐观,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还要照顾一个年幼的孩子,总归太吃力。

但一看到韩先楚因营养不良变得消瘦的脸,秀姐还是没狠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把家里不多的米熬成粥,韩先楚一闻到饭香立刻狼吞虎咽的喝进肚里。

秀姐在旁边看着这幅情景,下定决心要带着韩先楚一起生活。

当时的韩先楚还太小,不懂得那个年代多带一个人生活是件多么辛苦的事。

每天秀姐出门干活,晚上回到家还要继续收拾家务,为他洗衣做饭,韩先楚慢慢懂事后才明白秀姐的辛苦,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报答秀姐。

在秀姐的介绍下,韩先楚当起了放牛郎,他干活麻利,做事靠谱,地主家对他很是满意。

那段时间里,他白天放牛,晚上回家和秀姐吃饭。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27年,那一年,韩先楚目睹了在党的领导下,3万农民起义攻下黄安县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的爱国之心顿时沸腾,回到家便将这件事告诉了秀姐,同时他做下决定,要加入共产党!

秀姐十分担心他的安危,但韩先楚心意已决,秀姐也无法阻拦,只好掩饰分离的不舍为他收拾行囊。

行军打仗

17岁时,韩先楚便加入了游击队,帮助红军筹集物资,在外征战多年的他从性格到外貌都有了很大变化。

战友给他的评价往往是有勇有谋,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韩先楚都能沉着应对。

而彭德怀对他的评价则是大胆,1936年,彭德怀率领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西征扩大根据地,韩先楚位列其中。

他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带领红七十八师走北路。

一队人快到定边城关时,韩先楚收到一份情报,称城内有国民党的骑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先楚带队暂时安置在城外,立即制定作战计划。

在这期间,国民党几乎没有动静,他们固守着城墙,似乎想用这种方式和韩先楚周旋。

韩先楚当下犹豫是要进攻还是绕道而行,情况上报给彭德怀。

彭德怀斟酌后,命令韩先楚暂时不要强攻,但韩先楚却和他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次机会难得,如果错过太可惜了。

于是在领导和机会之间,韩先楚没有犹豫多久,毅然选择了后者。

多年来,韩先楚凭借在战场上稳准狠的魄力一路成为大将军,在外征战的同时,他心中也十分牵挂秀姐和家乡。

1949年,韩先楚因在战场中的出色表现获得毛主席的嘉奖,成为令敌军闻风丧胆的“旋风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百忙之中抽出空闲返回家乡,想看望他的恩人同时也是亲人的秀姐,可惜他时间紧迫,只来得及匆匆见了一下乡亲们便走了。

没有找到秀姐的遗憾一直持续到1975年,韩先楚已经成为兰州区司令员。

他再度返回家乡,得到乡亲们的盛情款待,但他仍未见到秀姐。

建设家乡

直到1980年,他退位后回到北京在中央任职,次年到湖北农村调研时,顺道回了趟老家吴家嘴村。

彼时天上飘着大雪,县委工作人员为他安排好了住所,但韩先楚坚持留在镇上和两个儿时的玩伴叙旧。

许久未见,他们都非常激动,在交谈间,韩先楚忽然发现好友衣衫单薄。

可眼下已是寒冬,应该是穿棉袄的季节,穿这么单薄的衣服一定很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先楚意识到乡亲们的生活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脸色一沉,当即要前往吴家嘴村。

到了村口,韩先楚便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款待,但敏锐的他一眼就看见他们个个被冻的脸色发白。

而村里虽然翻新成了瓦房,但村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生产量更是低的可怜,韩先楚心痛不已。

就在这时,他忽然听到有人唤他:祖宝。他转头一看,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正是他牵挂多年的秀姐。

秀姐此时已经70岁高龄,面容沧桑,但仔细看仍然能看见年轻时的影子。

韩先楚热泪盈眶,上前搀扶住秀姐,两人握着手聊了许久,韩先楚望着早已变了模样的村庄叹了口气。

他此次回乡也是本着调研的目的,却没想到家乡竟然穷困到这个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暂别秀姐,找到村长询问,村长告诉他去年全村3000多人一共的年收入只有77元。

村里没钱买拖拉机,到了冬天也没有御寒的东西,问题一个压一个,导致村子越来越穷。

韩先楚便想湖北省委反应情况,陈丕显开会决定免去老区公粮,并发到村里每家每户。

韩先楚又联系了周世忠,安排后勤部提供100多套棉服棉帽。

但这些远远不够,韩先楚又向朱余鑫拨去电话,自费购入5万件军大衣,帮助村民们温暖过冬。

同时又为村民们打理好了耕田用的拖拉机和推土机,并向老区退伍的军人和家属申请了抚养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一切安排妥当后,村民们都十分感激韩先楚,韩先楚为人豪迈,摆摆手让他们安心生活,一切都有党的支持。

韩先楚的所作所为获得中央的高度肯定,认为他真正做到了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为民着想的先进精神。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弥留之际,拜托他的妻子刘芷将自己安葬在红安老家,并将珍藏的树苗种到家乡的街道,刘芷全部帮他一一实现。

从求生到帮助人民谋生,韩先楚实实在在的做到了为国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同样心系百姓的前辈们一样,正因为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如今的康平盛世,他们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