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什么档次,跟我用的一样?”这句话出自《狂飙》黑老大徐江的台词,一时间成为爆梗。他用的“档次”一词值得玩味,一是要突显自己的水平,自己不是下九流的“货色”,自然要高人一等;二是也要符合自己黑老大的形象,毕竟“身份”一份在中国更有政治意味,不能轻易染指,而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下身份。

宇宙的尽头是身份

当下社会有一句流行的梗叫做“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求安稳”是刻在大多数国人骨子里的执念,不管赚多少钱,图的就是你有个体制内的工作,按部就班地上班、成家立业,退休也有保障,进了体制就不用担心有上顿没下顿,这是很多父母对子女的人生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2024国考报名人数首破300万、研究生挤破环卫招聘的现象,不能光说仅仅是为了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其实这些人更是看重编制背后的“身份”。我们称之为“身份”的种类,大体分为农民、工人、干部三种,农民生活在农村,工人和干部生活在城市。这原本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但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只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有所减弱。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内又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等不同身份:工勤人员是工人身份,原则上不能提干,也没有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是干部身份,可以评定职称;管理人员也是干部身份,按照行政序列升迁。

一般来说,身份和普通意义上以财富划分的社会阶层并不是严格对应的,但如今,身份被看作是阶层的有力保障,即拥有一定的身份,大概率就能对应到阶层,这是因为身份对应了大量的特权。面对这种以身份制就能高成功率的实现阶层跃升的制度,于是乎就有了“我爸是xxx”的张狂,有了“阶层固化”的焦虑。

身份制度的来源

在中国古代就有身份制度,所谓“士农工商”,出自春秋《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但在春秋时代更多的是讲四民平等。

秦制以后,“士农工商”有了更多阶层划分的意义,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为四民排序,至隋唐,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四民等级次序彻底固定,士居首、农次之、工第三、商居末。

建国前的一段时期,是以财产的多寡划分社会阶层,毛泽东1925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中对中国阶级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可以作为参考。(注:阶级都有政治属性,下文用阶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打破了传统的阶层,户口、家庭出身、参加工作时间、级别、工作单位所有制等等取代财产成为新的分层标准,也就是身份制度,便有了农民、工人、干部之分。

如何获取身份

户口、出身先天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但后天因素也能改变身份,进而获得阶层的跃迁,自古至今莫不如此。

在古代,不同身份均有获得阶层跃升的可能。农民可以通过科举取士获得社会阶层的飞跃,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商人可以通过纳捐获得爵位或官职,秦始皇因蝗灾曾经下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但这种跃升都是小概率事件,每年科举取士或纳捐的名额(不常有)寥寥无几,但这就成了消磨读书人或商人意志的最好方法,读书人和商人都不造反,倾心自我提升,其他人也闹不起什么风浪,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不无得意的喊出那句“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的肺腑之言。

而如今也和古代类似,具体是两个过渡性身份群体,一是学生,二是军人,可以通过考试或参军转化为工人或者干部身份,例如中专生就是工人身份,大学生就是干部身份,参军后转士官就是工人,考上军校当军官就成了干部,这里的学生和军人是不区分是否是农民身份的,也造就了曾经一段时间报考中专生和参军的热情。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生活破落到如此地步,仍然秉持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自视与别人不同,这就是身份的力量。

而农民呢,如果无法完成身份转化,那只能继续保持农民身份,这个曾经被长期歧视和排斥的身份。举例来说,在基本的选举权上,农民与城市居民(工人和干部)同票不同权。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城乡人大代表可以代表不同的选民人数,在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8倍,简称为“八分之一选举权”。1995年选举法第三次修改,统一改为四比一,直到2010年选举法修改后,才实现一人一票。

身份的背后是特权

身份的表面是风光无限,身份的背后即是特权,于是乎我们会看到个人和集体不断排斥和挤占社会资源,低价获取农民土地再与资本联手推高房价收割社会、利用国企垄断地位赚取超额利润、高考中考给干部子女加分等等。

如果要具体一点,我们可以挑选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老,养老是确定性事件,因为所有人都会老,所以这是最重要的;二是医疗,有人终其一生不得重病,也有人因病返贫,但生病是概率性事件。

1、养老

在我国一直存在按身份区分的多套养老体系,即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城镇职工(工人)、农民。这三套体系不但相互独立,而且资金来源、构成、算法不同,退休后待遇更可谓是天壤之别,大体按照干部、工人、农民依次降低,即便至今,农民的退休金都可以忽略不计,这里简单讲一下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变革。

开始实行现代的养老保险制度之前,实行的是单位自行统筹的模式,企业工人与机关干部都是按照职级、职称、工龄来折算退休工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退休之后由单位来发放。自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直接从工资中扣除。但机关事业单位并没有改革,他们依旧采用着原来的不用缴纳养老保险,仍旧领取退休工资的这种方式,费用由国家财政进行承担。直到2015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自2014年10月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养老金并轨正式启动,这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终于告别“免缴费”时代。并且留了一个10年的过渡期,将于2024年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工人身份的养老金计算。

即便计算规则一致,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也会高于企业职工,一是因为缴纳基数或比例高,一般都是按工资全额缴纳,而企业很多时候会打折扣(很多地区公务员单纯的工资基数并不高);二是还有职业年金作为补充,个人工资缴纳4%,单位缴费8%,这是一般企业无法比拟的,基本保障了退休待遇不会与工作时有较大的差距。

2、医疗

医疗体系与养老体系类似,不再过多介绍,只不过这里多了一个特殊群体,即高级干部(司局级以上),他们拥有近乎完全免费的医疗,享受着最好的病房、设备和医生,他们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即机关事业单位高级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城镇职工(工人)>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9月1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第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论坛上发表公开演讲:“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5.6%,只覆盖20%人口的卫生服务。我们850万公务员占了里面的绝大部分卫生资源。”此件事在当时还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上了年纪的读者可能会有印象。

到此,难道还认为研究生参加环卫招聘真的去扫大街么?不,人家在意的是干部身份。本次受篇幅所限只能泛泛而谈,以后有机会再对教育、住房等特权逐一分析,感谢各位的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