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硬核看板》栏目(公众号:yinghekb)出品。
1920年,世界第一台速冻机在美国诞生,打开了预制菜的新大门。[1]速冻食品,遇上饮食结构单一的西餐,便拥有了蓬勃生长的沃土。炸鸡、汉堡、薯条、披萨、牛排这些不需要复杂加工的食品,很快就实现了标准化,[2]吸引到了一大批“没时间做饭”的打工人。[3]那时,美国人的工作时间不断拉长,尤其是18至39岁的职业女性,和20年前相比,她们平均每年要多工作241小时。但当吃饭这件事越来越容易,想要管住嘴就不太容易了。2020年,美国家庭平均每天只需要花23分钟做饭,4分钟洗碗收拾;两年前,日本预制菜产业渗透率就超过了60%;[4]就连日本家庭餐桌上,料理包利用率也达到了47.7%。[5]它早已成为很多“朝九晚五”打工人的标准饲料,火锅、酸菜鱼、蛋炒饭都是预制菜的重灾区。2021年数据显示,商家使用预制菜能节约45%的人力成本;到2022年,全国70%的外卖商家都用上了料理包[6],可这些预制菜品的实际售价并不便宜。与其“下馆子吃料理包”不如“在家吃预制菜”,慢慢成为了共识。“双11双12不知道买什么的话,可以囤点预制菜,除夕在办公室吃”说到底,大家也知道优质预制菜方便快捷、口感好、营养流失少、安全有保障这些优势,但市场上却是鱼龙混杂,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确实让人难以安心。[7]
从预制菜进校园遭抵制,到自己买预制菜当年夜饭,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大家想要的其实也只是自己是否“被预制”的选择权。
搜索关注硬核看板微信公众号(ID:yinghekb),让硬核的知识先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