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共创广东好戏?广东戏剧如何以更多打开方式让观众走进?日前,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举行了两次研讨会。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针对参赛剧目的优势、短板进行讨论,以期广东剧目未来有更好的品质。

谈剧目:题材优势明显,内容可圈可点

“这是一届有浓度、有温度的艺术节!”担任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评委的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赵伟明总结了此次艺术节:所谓有浓度,是剧目饱含了参赛院团和主创团队以及全体演职人员的心血,从初评公布名单到终评,虽间隔仅一个月左右时间,至少有80%的作品做了加工、完善、修改、提高;所谓温度,是指文学即人学,戏剧作品是塑造人的精神生活。绝大部分戏剧作品都能紧紧围绕着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来展开故事,与历史交融、与时代同步,讲中国故事,讲中国人的故事,讲广东故事。

同为本届艺术节评委的著名编剧曹锐说: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让我再次见证了富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院团的拼搏精神,这个精神我认为比上届更胜。他们不放弃对戏剧艺术创新的执念,扎实深耕、追逐、攀爬。没有源自独立思想的深入精神的开掘,怎会赋予戏剧创作充满生命力的洞察力和感染力的独特价值创造;没有对生活生命个性的价值深切的感悟与敬畏,怎会有灵魂菩提,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没有疯魔纯粹的苦中作乐和自我折磨与忘我的坚持,哪有作品的独有力量与动人醉人的生命孤光,敬重广东戏剧人,苦行僧,信仰般者的创作态度与纯粹的忘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九龄》

针对展演剧目,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将广东剧目的优势归纳为三个特点:首先是题材多样,既有《张九龄》《南海十三郎》等本土题材,又有《文成公主》《血蝴蝶》等深具厚度的历史题材;其次是格局包容性与鲜明的剧目特色相互统一,参评剧目多剧种、多类型,像儿童科幻剧《一天零一夜》等剧目极具特色,放眼全国独树一帜; 此外,剧目能够融合优秀文学经典以及传统文化进行创作,展现中国精神以及不同的文化内涵。

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创作研究部主任梁少锋指出,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章台青柳》和《董小宛》将文学和戏剧互相交融;《麒麟夺锦》则是将西秦戏、麒麟舞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汕尾风土人情融合,结合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变化,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这一追求在此次展演的歌剧中同样也有所体现。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郭君彦谈到,歌剧《侨批》中有中国风格的着力点,作曲家尝试在剧中融入很多广东特色的民族乐器,而且加入了重唱,不同人物在不同时空当中同时有不一样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像音乐剧《广交天下》融合了很多爵士摇滚风,包括岭南音乐元素,也是一种无缝对接,这是中国化的全新尝试。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孙冰娜谈到剧目不断打磨的重要性:戏曲善抒真情,潮剧《大山里的红旗》故事结构完整,初版粗糙的毛刺尽数磨洗为圆润的珠光,故事冲突自然流畅,情感层次丰富动人,思致绵渺而辞语肖吻,恰见戏曲之意蕴。

广东省剧目策划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陈建忠表示,这一届艺术节的作品丰富性、多元性是足够的,但从题材来说,历史剧还偏少,在历史剧,且在岭南文脉的开掘上还不够磅礴,从选材来说稍微单薄了一点;另一方面,现代题材、现实题材中都市题材偏少。广东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地接东南,情连港澳,位置独特,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改革开放领域题材的关注还不够,对重大题材、重点题材的关注也还不够。如果能在具有当代性表达、当代价值发现的题材上侧重,未来一定会出一批烙印岭南色彩,也烙印着广东改革开放色彩的作品。

谈舞剧:岭南文化特点,在一舞一动之间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教授曾华美表示,本届艺术节舞剧题材非常丰富,有现实题材、传统文化、红色题材;形式也很多样。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唯美的角度,还要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是要运用好我们的身体语言。过于追求动作形式的美之后,就会忘了这个动作形式本身要为作品做什么服务,有的时候确实是交代不清楚,给观众的感觉就会跳脱了剧情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仝妍表示,在中国全国范围来说,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是这几年舞剧创作当中的一大亮点。广东从《沙湾往事》开始到这几年的《醒狮》《龙舟》,再到这次的《万家灯火》,我们可以看到广东舞剧有我们自己的地域特色,有岭南文化特色,在现实题材的一些创作上也有个性化的思考。

谈人才:新老交替,未来可期,但问题依然突出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吴惟庆表示,在人才方面,我这次比较高兴看到广东编剧导演老中青都出动了。更欣喜的是看到一批中青年编导出现在这次省艺术节的舞台上;另外,这次艺术节还出现了一些新人,一些作品编剧甚至是第一次出现在广东省艺术节的,有的甚至是第一部舞台戏剧作品。中青年编剧是广东艺术创作未来的希望,还是要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培养、扶持,要提供更大、更多的平台。

南方歌舞团团长黄倩谈到,创作和院团的发展一定是相辅相成的,院团主要的业务就是创作演出、培养人才。好的作品对院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阶梯式的人才接力尤其重要。从艺术院团发展的角度,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要为谁创作,要创作什么,要有怎样的创作方向。

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林金洲表示,音乐唱腔设计人才培养问题是迫在眉睫,特别是小剧种,西秦戏也好,白字戏、正字戏也好,都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剧种特色就在唱腔,戏曲的每一次革新也都是与音乐唱腔息息相关,一定要注重戏曲音乐唱腔人才的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剧场:打开戏剧的另一种方式

小剧场戏剧被首次纳入本届艺术节。针对这一创新办节方式,专家学者们同样给予了高度赞赏。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表示,小剧场《独角兽》能够直面人工智能对当代人的影响,从这样的视野出发,具有小剧场的特色与亮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静认为小剧场粤剧《胡不归·颦娘》粤剧《金莲》鲜明地表达了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的碰撞与反思,这是小剧场的质感,也是小剧场的优势。

专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小剧场戏剧的建设,认为小剧场戏剧未来的发展前景相当可观。为何小剧场能够如此受到青睐?董上德教授将小剧场的特点总结为三点:一是小剧场戏剧具有简便性、深刻性、实验性的规定;二是小剧场戏剧具有人物不多、情节线不多、场面转换不多的舞台特征;三是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取向概括为:以亲近感拉近观众与剧中人的距离,以互动关系强化观众的参与感,以别具一格的方式激发观众对人生和人性的沉浸式思考。其他专家学者也一致认为:小剧场的投入低、周期快,应当出台更多的小剧场剧目。

谈方向:补齐短板 拓展空间

广东省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广东省剧协主席曾小敏表示,戏剧人一定要自信,我们戏曲绝对有时代竞争力,绝对有时尚的审美感染力的,与时代同行,这个底气是可以有的。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近几年,广东粤剧院致力打造“一城一剧”,助力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用精品粤剧讲好广东故事。相继与佛山、东莞、深圳、茂名、韶关、肇庆等地合作,挖掘本土文化基因,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名片、文化名片,用剧目展现各地的人文风俗,用粤剧的语境和魅力宣传各地的文化,促进文旅艺术同步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深挖广东历史题材,创作更多反映广东人有优良精神品质的作品,彰显广东精神、湾区故事,我们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成为新时代广东粤剧高峰的艺术作品。

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倪惠英谈到,艺术节是对全省艺术院团一次很好的检阅。我们如何让这些作品,在一百年、两百年、五百年以后还能够留得下来,还是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的,不要演了一个戏就扔了。我们一直在说要有高地,其实更要有高峰,高峰就是能够传世的作品。在这方面我们要梳理出有内涵、有思想性,有艺术性的作品,好好打磨,让它走得更远。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一级编剧王炜重申对剧本的重视:历届艺术节想起来的作品都是剧本扎实的作品。一个剧本作用非常之大。他借用一位剧作家的话形容:如果剧本是0,乘数无论多大还是0,灯光、音响、舞美做得多好,剧本是0,后面都是0。因此,一定要把好剧本关。

如何让传统艺术走近青年观众,广东省文联戏剧电影电视工作部副主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谭臻建议艺术节和校园联系,大学生是未来的观众、评论家,大学生具有艺术知识储备、审美能力,更便于戏曲传播。李满则将大学生戏剧节看作是一个小剧场,大学生创作的剧目是带着纯粹的情感创作出的戏剧,即便存在非职业、稚嫩的现象,但其创意开放、思维超前,又能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因而在这个小剧场中随时会冒出一匹黑马。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信息资料中心主任于琦表示,在今天,古老剧种活下去,一方面要靠保护和传承,要把它原封不动的传统技艺传承下来;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它计深远,想长久发展在当代要有立足之地,所以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转化是建立在非常坚实对传统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和当代人的审美习惯进行再创造。

据悉,本次展演除了线下演出,还进行了线上直播,这一创新的形式均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仅雷剧《挂帅》就有400多万观看量。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袁晓佳 陈铭心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