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23年当选的两院院士简介共有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简介如下:

丁洪 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洪,1968年4月出生于湖南长沙,福建古田人,汉族,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李政道讲席教授,凝聚态物理研究部主任。

丁洪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实验研究,主要利用光电子能谱研究高温超导体和新奇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机理。

人物经历

1968年4月,丁洪出生于湖南长沙。

199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9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物理博士学位。

1995年9月—1998年8月,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8年—2003年,任美国波士顿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

2003年—2007年,任美国波士顿学院物理系副教授。

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

2007年—2008年,任美国波士顿学院物理系正教授。

2008年6月—2022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2010年1月,当选首批“中国侨联特聘专家”。

2014年6月,入选汤森路透“全球最有影响力科学家”榜单。

2018年,入选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另入选“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

2021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2022年6月,任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讲席教授;11月,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2023年1月,获得“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8月,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研综述

丁洪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验手段,研究拓扑材料和高温超导体。

丁洪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高温超导体和强关联电子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电子激发性质,取得了一系列公认的成果,特别是在高温超导体的机理研究。

1996年,丁洪在铜基高温超导体发现赝能隙;2008年,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s-波超导序参量;2015年,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2018年,发现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

人物评价

“丁洪在高温超导体的机理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评)

“丁洪是知名的凝聚态物理学家。”(“未来科学论坛”组委会评)

“丁洪在铁基高温超导领域取得令国际同行瞩目的成就。”(《河南日报》评)

张荻 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荻,男,1957年3月出生于陕西西安,籍贯山东惠民,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973、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1985、1988年分别获日本大阪大学材料学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迄今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一直从事金属基及构型化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系统解决了复合设计制备、形变加工、构效关系及构型化调控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理论指导实践 ,主要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探月等重大工程。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02 ~ 1982-01 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系 学士

1982-03 ~ 1982-09 大连外国语学院 教育部出国留学生 日语培训

1982-10 ~ 1985-03 日本大阪大学 材料科学系 硕士

1985-04 ~ 1988-03 日本大阪大学 材料科学系 博士

工作经历

1974年04月至1977年02月 陕西省周至县广济公社高家庄大队知青

1977年03月至1978年01月 西安电工铸造厂工人

1988年09月至1991年03月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

1991年03月至1993年12月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1993年12月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2015年07月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席教授

2002年07月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期间作为访问学者曾赴德国Max-Planck金属研究所(2001年)、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分子功能材料研究中心(2018年)、日本大阪大学超高压电镜中心(1997年)、日本京都大学材料系(1996年)、日本东北大学WPI先进材料研究中心(2012年)、日本Yuasa中央研究院(1991年)、法国特鲁瓦工程技术大学LASMIS实验室(2014年)和香港中文大学(2004年)等研究单位开展合作研究。

202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强 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强,男,1966年9月出生,汉族,籍贯浙江宁波,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肝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上海器官移植与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夏强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外科 (儿童终末期肝病)、肝脏外科与肝脏移植临床与基础研究。在《细胞(Cell)》《肠道(Gut)》《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奖和中国最美医生等称号。

人物评价

“我的性格就像一杯白开水。”仁济医院副院长、肝脏外科主任夏强这样形容自己。白开水虽平淡但并不乏味,虽无固形却饱含力量。正如水的形态变幻万千一样,夏强在医、教、研各个方面也展现着不同的风采。在临床工作中,他的激情犹如大河奔腾般汹涌澎湃;在手术台上,他的心境犹如止水般沉着冷静;讲台前,他春风化雨般耐心地传道授业解惑;科研中,他又秉持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和毅力。无论物欲纷华,他总能保持内心如水一般的恬静安雅,这或许是“白开水”男神的真正魅力所在。(上海交通大学评)

他(夏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率领着一支不断创造奇迹的无畏团队,敢破国际医学难题、永攀人类医学高峰,不断创造着引领全国、震撼世界的奇迹。夏强,不愧为仁术济世的弘扬者,以大爱无疆的精神追求卓越,为健康中国的理想身体力行。(2018感动上海年度人物颁奖词)

从白手起家到世界领先,他(夏强)带领团队助力中国儿童活体肝移植事业走上国际舞台。(2017最美医生颁奖词)

仁爱济世,慧术悯心。夏强,就像孩子生命起点的守护者,修复着弱小生命折翼的翅膀,去拥抱生命中最美丽的阳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评)

夏强是著名儿童肝移植专家,我国儿童肝移植重要开拓者和领军者。(安徽医科大学评)

谭家华 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家华,男,1946年出生,汉族,湖北宜昌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家华主要研究领域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人物经历

1946年4月16日,谭家华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

1964年9月—1969年7月,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船舶结构力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1969年8月—1988年12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讲师。

1988年12月—1992年12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1992年12月—2013年4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教授。

2013年4月,退休,后返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教授。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研综述

谭家华长期从事海上工程船技术领域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围绕航道整治、围海造地、南海岛礁建设等重大工程需求,主持研制了水下地基处理船和挖泥船等多类海上大型工程船舶。2000年以来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型绞吸挖泥船总体设计和关键作业装备的核心技术,解决了绞吸挖泥船恶劣海况生存、大风浪中定位、坚硬岩礁挖掘、远距高浓度输送等技术难题,实现了核心装备国产化,成功研制了适应“沿海淤积泥沙”、“近海硬质沙土”、“远海坚硬岩礁”挖掘的三代59艘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通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使中国绞吸挖泥船技术经历了“从0到1的突破”、“达到国际同等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技术被封锁到对外出口管制的跨越。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船队成为沿海港口航道疏浚和近海围海造地的主力军,特别是在南海岛礁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物评价

谭家华在攻坚克难的科研实践中,率先垂范、默默奉献,培养出了踏实务实又敢于创新的团队,并已成为中国海上施工设备与特殊装备技术研究的一支攻坚力量。(《文汇报》评)

造大国重器,追海洋强国梦,谭家华为一带一路港口航道建设、近海围海造地、远海岛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交通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