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30日,央视《中国国宝大会》第三季上线,节目通过文博知识竞答方式让选手和观众去了解和认识全国博物馆的文物珍品,让大家“从国宝读懂中国”。不过今天我要聊的不是这档节目,而是节目之外的延申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国宝大会》这回选择比亚迪作为栏目合作伙伴,并且让比亚迪以文化推广官的身份,助力国宝文化推广,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吸引普通大众走近国宝,去了解国宝背后的中国技艺和审美,意义非凡。

传承华彩 一路向前国宝守护计划

为了把推广官的工作做好,比亚迪发起了“传承华彩 一路向前”国宝守护计划,并策划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

其中一项是计划在北京、西安、郑州等5座城市,邀请大家走进博物馆,一同欣赏国宝之美,并了解如何保护文物。目前该活动来到了第二站郑州,我也非常幸运,有机会跟随比亚迪一起走进河南博物院参观学习,说实话这是大智第一次走进省博,有不少收获和感想要与大家分享。

河南博物院之行

参观博物院之前,比亚迪还特意邀请专家为大家科普文物知识,先是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子初教授,为大家讲解了距今八千多年前的七孔音古笛——“贾湖骨笛”的发现、出土以及论证工作等等,新奇而有趣。说来惭愧,虽然在家门口但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国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是文物刑侦专家为大家普及文物保护知识,通过一桩盗掘古塔文物的真实案件让大家了解了文物犯罪和破案追赃的全过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也体会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另外专家还为大家介绍了“全国文物犯罪线索举报平台”,号召全民参与文物保护,大家如果有相关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在该平台提交举报。

学习结束后,大家一同来到了河南博物院,首先是在剧场聆听欣赏《华夏古乐》,用复原的河南省出土的各种古代乐器演奏古今名乐,并且这是省博唯一一项表演项目。第一个亮相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省博镇馆之宝之一——贾湖骨笛,乐声响起时仿佛真是从几千年前传来,震颤心灵。后面还有古琴、琵琶、编钟、编磬等各种古乐器的表演,所有人都听得如痴如醉,甚至在节目结束以后大家都还没回过神来,依然沉浸其中,实在是莫大的享受。我推荐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去现场听听,全国独一家。

然后就是去文物陈列馆游览和学习文物知识。走进馆内,看到一件件国宝,我只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大脑反应速度根本跟不上讲解员的节奏。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几件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件还是贾湖骨笛,一根用鹤尺骨凿孔做成的笛子,王子初教授在讲解它时称古人应该是从风吹进孔洞产生声响获得灵感,进而一步步在各种材料上凿孔制成乐器。不过我仍然比较好奇古人为什么要选择难以获得的丹顶鹤骨头做材料,还有为什么出土的四十多支古笛都是七个孔?跟现代音乐的七声音阶有何关系?越想越觉得神奇。

第二件是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威严庄重,古代王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除了庄重神圣的器物,还有可爱型的,比如第三件“妇好”鴞(xiao)尊,是出土于妇好墓的猫头鹰造型酒器,昂首挺立,惟妙惟肖,让人十分喜欢。

其他还有玉柄铁剑、莲鹤方壶、西汉完整墓室彩绘壁画——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等,一共九大镇馆之宝,一件比一件精美,各种大小文物数不胜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或者来现场体验,不再赘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与中国文化

参观过博物院,再来看比亚迪汽车上融入的中国文化元素,很容易就能理解其设计灵感来源,师古法今,传承经典,比亚迪人可谓用心良苦。

我给大家盘点下比亚迪汽车上体现中国文化的设计部分。

形方面,比亚迪王朝系列经典的龙颜“Dragon Face”设计以及“中国结”尾灯造型。

色方面,最典型的一款是比亚迪汉千山翠限量版,名字来源于北宋程俱《三峰草堂》诗句“雨洗千山翠欲浮,稻畦松涧已争流”,色彩取自中国山水画中的翠青色调,把汽车配色的文化底蕴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声方面,比亚迪王朝系列车内声音,比如迎宾音、点火熄火声音、转向换挡音等等,均是以各个朝代的流行乐器为主音设计而成,别具一格。

还有文字方面,比亚迪王朝系列的汉字车标,以中国书法和中国朝代呈现,比亚迪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命名为“云辇”,比亚迪高端汽车品牌“仰望Logo的灵感取自甲骨文“电”等。

以上皆凸显出比亚迪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大概也是《中国国宝大会》节目选择比亚迪深度合作的缘由吧。

结语

这趟河南博物院之行,让我对古代文物所蕴含的独特东方美学有了更真切的感知,我也被中国古代匠人的非凡艺术造诣深深折服,同时也为比亚迪在西方审美主导的汽车文化中竖起中国文化旗帜而欣慰,其他行业的设计师们是否也应该借鉴下这种理念并且付诸行动呢?

最后,作为普通人,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多了解民族的东西,多学习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亚迪国宝守护计划的宣传语说得真好“对国宝最好的守护不应该仅仅是让TA完存,是让TA被更多人感知、铭记与传承”,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