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演艺进入上海时间,七十余部剧目轮番上演,世界大师名团纷至沓来,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让申城市民观众们度过了将近一个半月的艺术嘉年华。虽已落幕一个月,艺术节对这座城市和城市中每个人的影响力至今未曾消散,人们沉醉于“艺术浓度”超标的未来亚洲演艺之都,提前“演练”和感受着时刻被艺术浸润的日常。

就全球视野来看,上海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如此规模、体量、时长和含金量的艺术盛宴,加深了“上海文化品牌”;站在一个普通上海市民的角度,不论是各大剧场连续饱和运转呈现的精彩演出,还是家门口的“艺术天空”带来的感动瞬间,又或者街头巷尾随处邂逅的艺术惊喜,都让人不知不觉成为艺术节的一道风景线。

沉寂三年的演艺舞台,今年迎来井喷,重量级演出让乐迷、舞迷、剧迷大饱眼福、耳福的同时,多场“马拉松”演出也考验着观众的体力,带来崭新的观剧体验。俄罗斯指挥大师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率先登场,带来的是全新制作的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四联剧需演出16个小时,分四场一日隔一日上演,一场不落看完要耗时一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伯龙根的指环》剧照。

歌剧是用声乐和器乐表现剧情的戏剧作品,是融合音乐、诗歌、戏剧表演、舞蹈、舞台美术、服装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瓦格纳歌剧具有宏大的表达和哲学的意蕴,对观赏者的文化素养和积累都有一定要求。此次,马林斯基带来新版《指环》,并将新鲜出炉的《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两部剧放在上海大剧院作为世界首演,既是对剧院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成熟的运作能力的信任,也是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事实上,在捷杰耶夫的缜密安排下,拥有乐团、歌剧团、芭蕾舞团等多个演出团体的“航母级”马林斯基在中国演出期间没有一天“空窗期”。在《指环》演出间隙,旗下乐团、芭蕾舞团也都在各个舞台闪现。 25年间数度来沪,这位指挥大师毫不掩饰对上海的情感:“我爱这座国际都市的时尚感和日新月异,也爱它老城区的韵味。但我更期待这里即将诞生的多个新剧院,就像足球健将永远期待着新剧场。”

唯有在艺术节期间,才能在上海的一个周末,看到两场“马拉松”式的演出。在上月第一个周末,俄罗斯钢琴家丹尼斯·马祖耶夫在东艺上演了5小时的拉赫玛尼诺夫五部钢琴作品;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在文化广场上演了8小时的戏剧《静静的顿河》。观众在感受了黑白键上“速度与激情”后,走进剧场静静看着“顿河”流淌,感悟着生命的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涅金》剧照。

连轴转地跑“马拉松”,享受着“痛并快乐”的同时,还有人牵挂着同城打擂的美国芭蕾舞剧院(ABT)和俄罗斯艾夫曼芭蕾舞团以及“阿丽娜和她的朋友们”组成的“首席天团”。在一众“无与伦比”和“不看人生不完整”的演出中,要如何取舍?成为这个艺术节中最难的选择题。在网络上,有“时间管理大师”亮出他们的“艺术节日程安排”,只见红黄蓝绿各色荧光笔在日历上画出繁星点点;也有坐高铁、打“飞的”的剧迷自嘲,为了在有限的时间看到无限的演出,苦练技艺直接晋级为“表姐”,并愿意和同好分享自己的排片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芭蕾舞剧院的《吉赛尔》剧照。

如果说,艺术改变了生活;那么艺术节就率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走出办公楼穿过车水马龙,进入的是另一个“造梦空间”。它有时是家门口闵行文化公园空阔广场上搭起的高台,能让你裹紧外套随着气势磅礴的《国乐咏中华》踏上“丝绸之路”;它有时是隐匿在繁华市中心的“桃花源”,在高架旁的落满银杏叶的城市草坪广场,重温热门音乐剧最爱的经典唱段。

孩子们能在含金量极高的音乐会上获得一堂生动的“音乐课”,琵琶、唢呐、手鼓,热瓦普、艾捷克、伽倻琴,形状各异的民族乐器让他们大开眼界。素人们能在大师公开课的舞台上挖掘自身的艺术天赋,声乐、芭蕾、踢踏舞,还能带着家中的“毛孩子”登上大剧院的舞台,为ABT的《吉赛尔》跑龙套,看着它气定神闲地漫步过舞台,那真是令人激动的高光时刻了。

艺术节孕育于这座城市,它秉承着海纳百川、包容兼并的精神,迎接着八方来客并吸纳着世界最顶尖、最前沿的演出;艺术节也服务于这座城市,它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节日,沐浴艺术之光的是这座城市中每一个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二十余年来,艺术节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进阶;二十余年来,市民观众也在艺术节的舞台上越来越“懂经”、越来越内行。

一年一相逢,艺术节,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