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藏郭荣作品《古峡新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藏鞠伏强周汉合作作品《造福万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藏王板哉作品《归燕迷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藏董庆生作品《峡江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藏吴砚耕作品《大寨红花遍地开》

■曹国桥

展讯:11月30日,由扬州市国画院主办的“与时代同行——扬州市国画院院藏作品展”在扬州市美术馆开展,此展览入选“2023江苏省青年美术馆策展人扶持计划”。展至12月20日。

纵观近现代美术史,中国美术最大的波折期当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此阶段围绕“美术革命”与“中国画改良”,美术界展开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激烈辩论。虽内容、主张各有不同,但关于“中国画衰落论”的论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认同。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辉煌的历史传统与当下的发展困境,为求得在新的时代中再度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扬州丰厚的美术传统与资源,继北京、南京、上海之后,作为地市级的扬州于1960年成立扬州市国画院。

笔墨与时代是当下中国画创作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在扬州市国画院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国画创作所面对的主题和艺术创作本身的语言与面貌都在发生着转变。国画院建院之初就制定了“任务画”制度,一方面画院当时居无定所、经费严重不足,任务画可为画院运营提供一些助力,同时激励画家更好地完成艺术创作。“任务画”对于作品尺寸和创作内容没有强制性要求:作品尺寸均为四尺斗方左右,不同于当下国展中大尺寸创作。“任务画”的创作内容也具有开放性,一方面作品可以作为画家创作过程中的尝试性探索与素材收集的见证,同时也是画家开拓笔墨语言的重要手段,所以能够更好地体现画家真实的笔墨情趣,也更具研究价值。这六十几年的历程中,画院收藏作品不断充实,一千余幅作品为研究提供了史料支撑。

一、形新出古

留日画家江轸光最早受命负责筹备扬州市国画院。江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受教于吕凤子先生,1934年又东渡日本从事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的研究工作,关于中国画前途的思考与探索做了大量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扬州地方美术,江先生又集结来自北京、上海、南京以及扬州本地的优秀画家,后又培养青年画家。他们或者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对于中国画创作与研究有着深刻认知;或者接受过传统师徒式的中国画教育,对于中国画笔墨有着系统把握。

如何让艺术走进人民大众,如何贴近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新中国文艺建设的基本任务。江轸光组织画院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把为农村服务作为全院创作活动的重点,送画到农村,写生在农村。1961年,以江轸光为主的集体创作《红桥组画》并展出。又在1963年,选出画师新作107幅,分赴扬州专区所属各地巡展,广泛听取农民对国画创作的意见和要求,文化部《农村文化通讯》第5期对此有专题报道。此外,还举办了“农村写生素材观摩会”“农村写生作品展”等活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和劳动者的感召之下,画院画家们将创作的方向聚焦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劳动人民和记录时代变迁的主题之上。朱旭1976年所作《踏遍社队建大寨》,生动描绘了意气风发的农民形象。院藏的杨之光人物画《中华儿女多奇志》,形象地描绘了英姿飒爽的女兵,极具时代气息。山水画最突出的成就便是表现祖国河山新貌,比如扬州市国画院创始人之一的董庆生1955年端午节所作《峡江图》,作品描绘的是长江三峡,两岸群山巍峨,远山飘渺,弯弯曲曲的江面上船只络绎不绝,近处的船只上面烟囱竖立,浓烟滚滚,似有发动机的轰鸣声传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题材作品中,有郭荣的《古峡新装》;有鞠伏强的《高峡平湖》,以及他与周汉合作的中国画《造福万代》;有薛峰的《南水北调》;有吴砚耕、郭荣、江轸光合作的《日出映山红》;有高顺康的《水乡大寨》等。这些作品均以祖国河山为主题,气势非凡、磅礴开阔。通过写生,中国山水画实现了审美转向,改传统山水画的高雅之趣的“静”美为烟火气息的“动”美,充满蓬勃生机,这正符合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时代气象。

花鸟画对于主题的传达有着天生的不足,自古多采用谐音与寓意手法,通过题款点明主题,或者在题跋中记录创作的时代与缘由。女书画家李圣和,能诗善书,擅工笔花卉,风格多样,各具姿态,其所作月季,尤为时人赞赏,常在作品中题款,记录时代背景与个人所感。在时代的召唤下,有些花鸟画家力图在主题的表达上更进一步。《归燕迷居》是王板哉先生的花鸟画作品,采用传统的题材与笔墨描绘春日盛景,粉色的桃花营造了新时代的基调,南归的燕子旋转、飞跃寻觅新的住所,近景处整齐的新民居则表现了新时代的新生活。一望无际的稻田绿油油,天地间烟囱林立似乎能听到机器的轰鸣,生动地描绘了工业建设的蓬勃生机。女画家吴砚耕,工花卉、翎毛,尤擅画菊。所作《大寨红花遍地开》立幅,同样以花卉营造花苗基调,以远景表现主题。

“描绘现实、展现当代社会精神风貌,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进行时代性变革的内驱之力。”中国画一方面深植传统,以保留中国画之根本,而变革的方式多在形式上,或题材或色彩,往往直观可见。在山水画中,山、石、云、水、树等主体形象依然需要传统的手法体现中国画的传承性,同时,将变革的方向聚焦到叙事性和情节性的场景式表现,如生产生活、工业建筑、农田水利等。在人物形象上,往往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代表“工农兵学商”各个阶层,以某一阶层为区分,而并非独指某一个人或具体到某一个人。另外,伴随着时代的转变,传统清淡萧疏的山水画风格不再能够反映全新的时代精神,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画用色偏于艳丽清新,以固有色为主,清新艳丽的色调、激昂慷慨的情调,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风格面貌。

(来源:扬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