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我在野外偶遇一头老牛。它在前,老农肩扛一把轻犁在中间,我在末尾有意无意地跟随。就这样一直走着,不一会来到一块田地。放下轻犁,套上绳索,老农一声吆喝,老牛义无反顾地躬身拉犁,启耕那块被拖拉机犁耕后的边角地。我发现,那老牛在上班的时候从不交头接耳,两眼也没有四处撒逛,它心里大概只有一个概念:耕地。于是我悟到了老黄牛之所以受人尊敬的原因:低头耕耘。显然,看路的事儿交给了自己的主人,在先。

人的一生,短暂的如一趟世间旅行,又如老牛田地的一次耕种。少年不知愁滋味,贪玩的作为,在大街小巷消耗时光;中年的劳作,便是在田间、车间、工作间辛勤耕作;老年的被迫无奈,似乎又像走在不能自持的路上。或许,唯独中年低头耕耘的有益时光,更值得珍重和怀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希望的田野

在适合的年纪,在适合的岗位,有匹配的德行予以辅佐,可能这个时候的人生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位老领导曾说过,你不想干这个岗位,必须首先干好这个岗位。还说,干这个岗位时,你可能不觉得其中的稀罕,等到离开这个岗位了,才觉得在岗时因为有些事情没有尽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惋惜。他语重心长的话语,其内涵应该是,对岗一心一意,爱岗全心全意,在岗实心实意,低头耕耘岗位所属的每一件事,低调对待每一件业绩的张扬,宽容对待踏踏实实的人前人后评价,对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正能量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绿色的麦地

看过著名作家刘震云在北大的一次演讲,其中对“头把镰”的故事印象尤为深刻。他说,姥姥在方圆几十里是个明星。老人家一辈子给地主打长工,虽然个头只有一米五六,但黄河边三里路长的麦趟子,在每个地主割麦子的时候,都是由她打“头把镰”。

当她把麦子从这一头割到另一头,那些一米七八的大汉只是割到地中间。

晚年有次炉边对话,刘震云问姥姥:为什么比别人割的快?

只要一扎下腰,从来不直腰,如果想直一次腰,就会直十次腰,二十次腰。姥姥的回答着实令人顿悟。认准了的道,就要低头耕耘,一门心思向前,向前!这便是“头把镰”的实至名归。

往往,在我们从事一项工作时,会左看右看同行的进度,会瞻前顾后同事的议论,有时还会看看天、观观云,闲散一会儿,坐驰一会儿,看看风向、调调舵,时不时找找寻寻那些可以倚靠的“贵人”,无形之中就浪费了一些人际资源和有利环境,丧失了一些赶超或者保持先进的机会,“头把镰”的位子虽得之不易,但丢失极易。

近日,央视体育频道记者水亦诗在社交平台宣布自己已从央视离职,引起不小的轰动。水亦诗1993年10月北京出生,初一时参加人大附中举行的主持人大赛,高中时常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客串主持节目。18岁生日,其父亲水均益给她写过一封信,告诉她:不止要做一个女孩子,一个爸爸妈妈怀里的宝贝,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水亦诗从央视离职,似乎应验了那句:如果总是低着头,按着父母的脚印,永远走不出新路来。这是《去有风的地方》剧里的台词,“台词”里还说,你得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上可能会充满荆棘,布满坎坷,还有豺狼虎豹对你虎视眈眈,但没关系啊,也不总会是这样,你也会有幸运的时候,你也会看到鲜花满地,牛羊成群,你也可以策马奔腾,驰骋高歌。

读罢,让人感觉温暖湿润,灵魂治愈。

身边有几个同事,前几年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离开煤矿熟悉的岗位,打理起自己喜欢的专业和门头,有的由于基础稳固,加之腿脚努力,刻意追赶,于是冲出低谷,有了不小的成就,在市场占得一席之地。也有好友,离开原岗位后,手高眼低,一路上只抬头看天,觉得这个不易干,那个不好干,天天生活在幻想里,日日泡在梦想中,加之脚底板不扎实,终被人超越,后悔还不如在煤矿的薪酬、机会多。看来,低头耕耘是多么的重要啊。

延伸到个人写作,我总觉得,道理大同小异。在把握基调、把准脉搏、把舵方向的前提下,静心写作,精心修改,经心打理,抛却名利,低头耕耘,或许能成就一篇一篇的好文章,圆满一个文学创作梦想。

这时的我想说,人生旅程中,经历的和不该经历的,都在纷至沓来,都在挤上人行道,最终,无非两种结果:见笑了和见效了!或许,低头耕耘,就是见效的根基呢。

人生的过程,重在低头耕耘!

图文 张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