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面,有无数的军事人才,他们统兵作战,运筹帷幄,他们一生从无败绩,而且对我国军事理论的发展贡献卓著。比如孙武、白起跟孙膑。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顶级的军事家。今天要讲的也是其中的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人才——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历史上面又有哪些事迹呢?

为什么他死后会有七十余家贵族给他陪葬,而现如今还有一县以他命名?

吴起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与孙子并称“孙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各国混战不休,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诸侯国数量大幅减少。韩、赵、魏推翻了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时期里,七个国家相互争霸,各国之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竞争。在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派和思想家互相竞争,探讨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形成了一种多元化、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文化现象。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背景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互相侵略和战争。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人口和财富都被用于战争,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纷乱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吴起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吴起本在鲁国为将,他能征善战,为鲁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得到了群臣的猜忌和排挤,后吴起被迫离开了鲁国,投奔了魏国。

吴起任职于魏国时期,他帮助魏国训练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用这支军队东攻齐国,西败秦国,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任霸主。

魏文侯时期任用名将吴起,建立起当时第一支重甲步兵魏武卒,吴起曾率领魏武卒东征西讨。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武卒的选拔极为严酷,兵士全是百里挑一的勇壮之人,而且战法先进,进退有据,万人犹如一体,不仅要身披重甲,携带长矛与铁剑,携带三天军粮,全身的负重达到一百斤,还必须日行军一百里还能保持战力,方能成为武卒。

根据史料《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常看战争小说的朋友,或许对这段描述并不陌生。这是许多所谓强军的选拔标准,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精锐部队该有的模样。而这段话,最早描述的就是战国时期魏国军队魏武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阵形编排上,吴起要求个子矮的拿矛戟,个子高的用弓弩,强壮的扛大旗,勇敢的操金鼓,体弱的搞后勤,主意多的编在一起、老乡编在一起。

武卒还按军旗的不同,承担不同的作战任务:左军用青龙旗、右军用白虎旗、前军用朱雀旗、后军用玄武旗,中军用招摇旗。所有军列都要听从中军的指挥。

当然,魏武卒的福利待遇也非常丰厚,凡是通过考核加入魏武卒的,免去一家徭役,并且奖励给田宅,立了战功另外再行赏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因此,魏武卒在全盛时期之数量也堪堪只有五万之众。但是其中就是五万魏武卒攻下了函谷关,狂虐五十万秦军。拿下秦国五百里土地,打的秦国不敢东出的记录,史称“阴晋之战”。也确立了魏国在战国早期霸主的地位。

“阴晋之战”发生在河西之地,位于黄河和洛河之间,此处不但交通便利而且土地肥沃。在春秋时便是秦晋两国久战必争之地。

秦国想扩张,需要拥有河西,东出以争天下。而魏国想扩张,统一也是需要河西,做攻秦根据地。因此河西之地,关乎两国战略事态和后续发展,不得不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上台之后的秦惠公,也时刻不忘河西归属,连续发动了三次河西攻防战,却次次落败。

因此秦国集结五十万大军大举进攻西河郡,也就是河西之地,誓要消灭吴起这个心腹大患。双方在阴晋大战。

吴起在战前便分析出秦军号称五十万,来势汹汹,但其实大部分是未经实战、装备简陋的农民,与魏国募兵制精心训练、装备精良的五万魏武卒、五百战车、三千骑兵组成的队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秦军的主力战车部队也数量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起站在指挥车中,挥舞令旗,旗动人动,人动阵动,五人为组,五组为群,五群结阵,步步向前。魏国的三军迈着几乎同样的步伐,疾驶而来。受命的所有部队,在令旗号令下,用整齐划一的步伐,还有默契的配合,诠释吴起的战术。

犹如战争机器一样的五万魏武卒,就这样步步前行,犹如绞肉机一般,将散乱的秦军碾压。秦军面对强大的魏军无力抵抗。被魏武卒反复冲杀多次击穿军阵,使50万秦军大败而逃,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阴晋之战,充分展现了吴起“审时”与“度势”的能力,没有局限于单场战争的胜负,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诱使秦国深入河西,既分散其兵力,又泄其锐气,最终一鼓作气将其击败。由此也拉拢河西军民对魏国的拥戴,强化对河西的守备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战让吴起声名大振,但遗憾的是,作为魏武卒的主心骨,吴起后来与魏国关系破裂。魏武侯不再信任吴起,而察觉到这一点的吴起赶紧南奔至楚国,并得到了楚悼王的任用。

为了报答楚公的恩情,吴起拿出了毕生绝学来为楚国的治理出谋划策,在吴起艰苦卓绝的奋斗下,楚国也表现出了稳定祥和局面,

当时的楚国,早已不复春秋时期的威风。国家虽大,屡次遭到韩、赵、魏三国的联合攻打,丢失了大片土地。而楚悼王,力图通过吴起改变这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规肃贵族权臣、整顿吏治、到组建强军之师,使楚国在短期内从积弱走向强盛。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大增,向南攻打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向西讨伐秦国,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又和赵国联手,合力攻克魏军。

吴起结合楚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吴起“立木为信”,并提出只要有人能够按要求移动车辕,就可以获得重赏。而商鞅在秦国,也上演了相同的戏码。

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法律严明,奖惩要公平,去除特权,贵族和庶民平等。秦孝公赞同,于是商鞅起草了改革法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而吴起也是为了新法采取了相同的措施,后来得以法令顺利实施。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为楚国的发展做贡献,他下令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军功爵制度。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为了让楚国的行政体系更加高效,他制定了很多制度来整顿吏治,比如精简官吏、整肃贪污等。他的这一系列变法措施很快就见到了成效。他的变法使楚国国力大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国力的大增,触及到了无数楚国贵族的利益。没过多久一直罩着他的楚国国君楚悼王驾崩了,吴起便很快地成为了众矢之的。

楚国的强大引起其余诸侯国的担忧,他们认为楚国的强大构成了新的威胁;同时,他的变法也致使国内贵族利益受损,招致他们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时间来到楚悼王二十一年,楚军再一次获胜之际,楚悼王去世,宗室大臣发动叛乱,攻打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楚国贵族召集众多的弓箭手围住前去致祭的吴起。看着不远处的弓箭手,吴起知道自己注定无法逃过一死了,深谙楚国法律的他知道,法律记载了任何人都不能伤害君王的身体,如有违者,就要受到诛灭三族的处罚。

于是为了让这些贵族们为自己陪葬,吴起趴在了楚悼王的遗体上,希望弓箭手放过他,孰料乱箭还是如雨点般射来,吴起身中数箭,倒地而亡。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

继任的楚肃王了解吴起对楚国贡献,因此也深恨搅乱楚国内政的几大氏族,于是下令,将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斩陪葬,因此而被灭族的王亲贵族达七十多家,全部为吴起陪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不败战神吴起虽也在这场叛乱中死去,但七十余家权贵为他陪葬,也算是为自己报了仇!

到了清朝时期,清朝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县,起名叫做“吴起镇”,专门为了纪念吴起的事迹。这个地方到了如今也还在地图上,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不过已经变成“吴起县”了。

从吴起军事才能显露到最后死去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吴起堪称文武全才,不仅军事方面没的说,治政方面也是能力超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用正兵,无处不用奇兵,使敌人无法判断,所以正也能胜,奇也能胜。这些也都证明了吴起武圣之名,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