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仓颉造字”的故事,印象中好像汉字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仓颉“硬生生”编出来的。这种上古传说很难服众,经过文字学家的研究,发现汉字从最早的图形,演化为象形符号,再由象形符号抽象、简化为表意、表形和形声的真正汉字,至少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普遍相信“河图洛书”“仓颉造字”“龟甲传书”这类神话故事,《淳化阁帖》中还收录了仓颉的《戊己帖》,力证这位“字圣”也是“书法之祖”。作为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人物和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与仓颉成了上古诸王仅有还有书法作品传世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论是《淳化阁帖》《绛帖》,还是《宝贤堂集古法帖》,都收录了《夏禹书》。此作仅有12个字,包括古彝文5个和甲骨文7个,时至今日,这12个字的释文依旧难以破解,《四库全书》将它们释读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但是学界只认可“子”“春”“尚”三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禹这件作品可以看作是钟鼎书或蜾匾篆,但是还保留着明显的象形特征,我们没有必要用严格的篆法去分析“笔画”,但也能从线条的对称、圆转和精细中看出大篆的典型特征。“大篆”这一字体包罗万象,金文(钟鼎文)也被认为是“大篆”的一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禹书》有这样几个特征,即字体较为瘦长,无所谓藏露中侧的交替使用,但笔画遒劲圆转,没有顿挫方折处理,圆转处富有张力。结构上严谨精致,颇有趣味。蜾匾篆据说就是由大禹创造,因形状略扁而得名:“神圣夏禹,《岣嵝》纪德,龙画傍分,螺书匾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蜾匾被认为是篆书中最佳者:“七举曰,篆法扁者最好,谓之蜾扁,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是也”。《夏禹书》正是蜾匾篆法的最早出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学者认为《夏禹书》很有可能隐藏着上古重大秘密,但坦言,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是证明了中国书法的一脉相承。从大篆、小篆再到隶、楷、行、草,中国书法始终是在前人基础上稳步发展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今书坛有的人试图彻底抛弃古法,力求创新,让书法走向“现代化”,但如果失去了数千年的根基,那么他还能不能成为“书法”,就是一大疑问了。随着上古遗迹的发现、文物的出土,相信《夏禹书》释读的难度会越来越低,终有一日真相大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