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看似平平无奇,但其中往往蕴藏一个时代的惊涛骇浪。有些国家从地图上消失,有些国家在地图上出现,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之下,实则是一地人民的苦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锡金

我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在喜马拉雅山以南,曾有一个国家——锡金。如今却已经不存在于任何一国的地图上了。这次地图的变动之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行动实体是印度,始作俑者则是英国

虽然最终吞并锡金的是印度,但实际上始作俑者则是英国殖民者。而英国殖民者吞并锡金的原因,则是源于一场西方列强的“大博弈”。

大博弈,特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1878年政治漫画,熊代表俄国,狮子代表英国,阿富汗统治者在中间

当时,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已经渐成规模,印度地区已经成为大英帝国的“帝国皇冠之宝石”。而沙皇俄国对中亚的扩张态势,引起了英国政府和英国殖民者的恐惧。由此,双方展开了一场勘探、间谍的外交博弈——与后来的美苏冷战有类似之处。

英国政府与沙皇俄国政府的“主要博弈场”在阿富汗地区,但英印政府另有思路——为了保护殖民者们在印度地区的利益,英印政府需要一个巨大的缓冲区,隔绝沙皇俄国的威胁。而英印政府选择的就是我国的西藏地区

而从印度地区进入西藏的要冲,就在锡金附近。则里拉山口,乃堆拉山口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关隘。其中则里拉山口最为平坦,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节点;乃堆拉山口虽然有时会被风雪封闭,但至今仍是中印两国的重要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乃堆拉山口

所以,英国人就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其计划的核心意图可以概括为“欲图西藏,必先控制山口,欲控制山口,必先征服锡金”

英国殖民者将他们在全世界殖民统治的模板,再次套用到锡金国内:

首先,派出商人、传教士,在通商、传教的旗帜之下,建立间谍网,了解当地情况;在掌握当地经济状况,民族矛盾等详细情况之后,就通过挑起经济纠纷、民族冲突,获得战争借口最后,就是大军入侵,征服并建立殖民统治

1814年,英军入侵锡金;1835年,英军从锡金割取大吉岭以南的部分地区;1861年,强迫锡金签订条约,英国几乎完全控制了锡金;1887年,英军占领了锡金地区,甚至没有设置总督,仅仅只是派遣了政务官进行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英国绘制的锡金远征态势图

1888年,英军就正式开始了对西藏的入侵——实际上早在入侵锡金的同时,英国就已经派出了大量人员对西藏地区进行了摸底。然而西藏当地人民对于英国的入侵行径早有了解,上下齐心,在则里拉山口等边境要冲构筑工事

然而没想到英军反倒以此为借口,污蔑我西藏军民妨碍、恐吓锡金人民。于是发动了隆吐山战役,也就是第一次英国侵藏战争。

当时的藏兵的远程武器不过是弓箭,最先进的也不过是火绳枪。虽然他们奋勇作战,但终究敌不过英军。而当时清朝政府无暇顾及藏边,只得派出使臣求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使用火绳枪的藏族士兵

相比一味妥协的清政府,英国方面却相当明确——在谈判时,英方代表非常精确地提出了己方要求,刚好将则里拉山口和乃堆拉山口置于两国边界上

1903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但西藏军民再次用血肉保卫家乡,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国虽然战胜,但最终未能侵占我西藏领土。

英国试图侵略西藏之时,也开始在锡金建立殖民统治,同样还是运用“以少治多,以外安内”的套路:锡金人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时任锡金政务官的约翰·克劳德·怀特却迁来了大批信仰印度教的尼泊尔人,从事农业生产和军事管理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约翰·克劳德·怀特

1918年,随着英、俄大博弈时代的结束,英国还政于锡金。锡金王国再度建立。

印度奇葩的自我定位,最终导致锡金的覆灭

1947年,印度独立。印度虽然也是殖民地建国,但是印度的定位却很奇葩:印度从未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从殖民地独立的新国家,而是将自己视为“大英帝国在南亚地区的权利继承者”

甚至印度还同样继承了英国的“大博弈思想”:英国将西藏视作与沙皇俄国的缓冲地带,印度则将西藏视作与中国的缓冲地带。正因如此,印度在很长时间里都坚持那条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企图瓜分我国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麦克马洪线

坚持这种奇葩的大博弈思想,自然也就要和英国一样控制锡金,获得入藏通道。而印度的操作,几乎也和英国一模一样。

印度独立之后,印度扶植了锡金国大党。1947年5月9日,遥控锡金国大党建立政府,锡金王族与锡金国大党之间矛盾不断,冲突频现。

印度自然是站在锡金国大党一边。1949年6月初,印度就入侵锡金并接管了当地政府。

1950年12月,印度强迫锡金签订条约,将锡金变为自己的保护国。此后虽然锡金国内也曾爆发反抗性质的运动,但是终究未能战胜印度。1973年,印度对锡金实行了军事管制。1974年,印度制定了锡金的宪法,将锡金设为一个“联系邦”。

锡金王族也曾进行过反抗。锡金末代国王帕尔登一直试图摆脱印度,1968年的示威游行就是在国王的支持下进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锡金末代国王 帕尔登

印度实行军事管制之后,帕尔登也不曾放弃,他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在王后去世之后,帕尔登娶了小他18岁的美国人霍普·库克。这场年龄差距极大,跨越文化、种族的联姻,在当时也为锡金带来了不小的“流量”。

不过帕尔登要的不是“流量”,而是希望国际社会关注到锡金地区,以此震慑印度政府。然而,帕尔登的打算最终落空。彼时,世界上的大趋势是美苏冷战,没有任何人会关注喜马拉雅山区的小国

而印度的侵略气焰被我国战士狠狠地打击了,但是印度欺负一下南亚诸国还是不成问题的。

1975年,印度军队在解散锡金宫廷卫队,软禁末代国王帕尔登。4月14日,印度主导锡金人民发起公投,决定锡金的最终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锡金末代国王和王后

而从殖民时代开始,大量印度教尼泊尔人迁入锡金,此时尼泊尔人已经占据锡金人口的60%以上。加入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对于这些尼泊尔人也是一件好事。于是,锡金最终“自愿”成为了印度的一个邦。

我国一直不承认印度吞并锡金的野蛮行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在相关地图上绘制出锡金。直到2003年,印度承认我国在西藏的合法主权之后,我国方才最终承认了锡金不再是一个主权国家

这个狭小的山地佛国,最终还是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

锡金最终覆灭,尼泊尔却等待到了光明

在锡金的故事之中,尼泊尔也有着重要的戏份:历史上,两国都曾是是清朝的藩属国,两国也都曾被英国殖民,两国在“独立”之后也都保持了一段时期的君主立宪制度。如此相似的两个南亚小国,为何最终的结局却完全不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廓尔喀使臣入京朝觐乾隆皇帝

有些人会说,廓尔喀人英武骁勇,战斗力强。虽然廓尔喀人是武力充沛的南亚战斗民族,至今英军和武装力量中也常有尼泊尔人的身影。但是这并不是尼泊尔能够屹立至今的唯一原因——毕竟在殖民时代,马刀再锋利也难以抵挡枪炮。

那尼泊尔为何能够以主权之国屹立至今呢?

首先,无论对于英国殖民者还是印度,尼泊尔都是一个无需直接管辖的地区

尼泊尔一面为喜马拉雅山脉,而其余三面全部被印度包围。商业贸易,物资运输都必须经过印度,可以说是被印度“扼住了咽喉”的地区。这样的地区,无需进行直接统治,只需确保其政府倾向之后,用经济控制即可轻松掌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锡金末代王后 霍普·库克

其次,廓尔喀人确实武德充沛,所以在殖民地时代成为了敲打其他各族的“大棒”

“以少治多”是英国进行殖民统治时屡试不爽的招式,而骁勇善战却又并非南亚次大陆主体民族的廓尔喀人就是英国人维护殖民统治的最好的大棒

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曾收编一批廓尔喀雇佣军,这支部队后来成为英军的常备部队,参与过多次英国的侵略战争。廓尔喀部队曾被派往新加坡、文莱、香港等地。二战中,廓尔喀部队也曾与英军并肩作战,对抗日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廓尔喀人与英军坦克一同行进

至今,英军战斗序列之中仍有廓尔喀部队。在阿富汗战争中,英军就曾派出廓尔喀人进行山地战和游击战。

廓尔喀人的英武并不仅仅是反抗殖民统治,也有与英军并肩作战的经历。想来英国政府正是看中了这些人的战斗力,于是将尼泊尔设为在南亚的钉子。英国人可能是希望尼泊尔能在南亚地区发挥以色列在中东一样的作用,扰乱南亚的形势。

然而尼泊尔反而却在获得独立之后,变得有些收敛。不滥用武力,不随意站队,以外交方式维持和平,韬光养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英军中的廓尔喀部队

1947年,尼泊尔就与美国建交,双方签订商务条约。

1955年8月,尼泊尔与我国建交;12月尼泊尔成为联合国成员国。

而尼泊尔也保持了与印度的友好关系,保持与印度的友好关系和贸易往来。堪称是左右逢源的外交操作,而正是这些操作使得尼泊尔挺过了冷战时期

随着冷战的结束,全世界的大趋势回归到和平与发展。而此时,印度在想要吞并一个合法的主权国家,已经几乎不可能。因此即便是几年前,尼泊尔内战时期,印度也没有入侵尼泊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印度与尼泊尔冲突

不过近期,尼泊尔和印度的边境冲突也有了升温的趋势,看来尼泊尔的和平发展之路,也并不平稳。

锡金王国的覆灭,归根到底还是这是一个彻底被肢解的殖民地国家

殖民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批外来人口的迁入,破坏了本地的产业和人口结构,使得国家在独立之后也没有发展的产业基础

没有发展基础,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可靠的盟友,仅靠一次并不令人瞩目的奇葩联姻,根本无法保证自身的安全,最终还是沦为了他国的“殖民地”。

加上印度自视为南亚霸主,冷战格局之下的“隐秘角落”,锡金王国最终就在沉默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