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的唐宋八大家排序,是按照我自己认为他们这几首七绝优劣来排序的。其实这样的排序也很不公平,因为唐宋八大家各有擅长,不是个个都善于写诗词。当然也有比较全才的,不但散文策论等写得好,诗词也好。

就我选出来的这几首七绝对比,我以为韩愈、苏轼与王安石的非常好,柳宗元欧阳修的次之。你们认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雪 中唐 ·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唐河南河阳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乃唐代著名思想家及作家,一生以恢宏儒道、排斥佛老为己任,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宋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清叶燮论韩诗之历史地位曰:“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雪于诸物色中最难赋,而赋春雪则须切“春”字,尤难于赋雪。

本诗的首句与次句都是从“春”字咀嚼而出的,看似与雪无关,但是都为三四句作铺垫,几乎无处不切“雪”字。首句直接点明新年还未有春花开放,顺承到二句进一步说,二月初才看见草刚刚发芽呢,哪来的花呢?这是为第三句蓄势。此二句用字非常普通,手法也是平铺直叙,但是却犹如在张弓蓄力。

第三句在搭箭,准备射出。直接转折到白雪上,拟人化的手法,嫌弃春来得太晚。言外之意是什么?就是:春色你走开,让我来!既然让春色走开,自己来,那改怎么来表现呢?第四句回答!

“故穿庭树作飞花”,我白雪故意从庭树之间来回飘过,就好似飞花一样。这就是我的春色!这一箭射出,力量十足!

手法是三四句兜转,以拟人手法写雪意、雪景,不呆写雪,雪字自见,不死做春,而春字自在。四句一气相生,不似寻常斧凿文字者,徒见雕斫之痕。“故穿庭树作飞花”句,不拘拘于妆点,而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妙。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北宋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首句写竹外桃花只有三两枝,表明春天刚刚到,如果是繁花似锦,那春就不是刚到,就没有第二句的鸭先知的说法了。故此,看似简单的描写,确是暗合天气时令。由于首句的铺垫春到,才有第二句的春江水转暖了,鸭子先知道。作为题画诗,是无法有感知水暖的触觉的,这里却完整的给出了这个触觉,而且不觉着突兀和勉强,这就是苏轼手法的高超。

第三句转为描写春日景物细节,“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春到时的景象。《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苏东坡是个吃货,美食家,自然而然的就从蒌蒿芦芽,联想到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为此诗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尾,非常具有想象力与浪漫性。因为这句肯定在画面上看不见的,但你能感知到这画面的春天生机盎然。鸭子能不能知道水暖,也是作者替鸭子想象的,画面是无法感知的。但是这种想象又是合情合理,理所当然。这就是苏东坡诗词文字的高超巧妙之处,读者能感同身受!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泊船瓜洲 北宋 ·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祇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诗》、《书》、《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属于平起,点明地点与行程。以非常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这就是他的心情写照。

次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是在金陵(南京),他在第一次辞官后在此居住了几年,所以这句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回想在钟山这几年的悠闲生活,这句也是对后面第四句的铺垫。

第三句转折,“春风又绿江南岸”,现在春风又到了江南岸边了,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此句为千古名句,就在于“绿”字用得恰到好处。如果换为“到”字,意思还是春到江南,但是却缺少了生机与画面感。而“绿”字的含义就丰富很多,故此张力也大 很多。

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尾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这句也是回应第二句的“钟山”,言外之意就是变法成功之后,如果允许,我还是要回来的。也有此去京城,变法能否成功,前途莫测啊。故用“何时”二字,隐含有这个意味,也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倔强情绪。

此首文字简单,手法也比较明了,但是背后的意蕴却非常丰富,耐人寻味。所以千古流传,是一首标准的七绝范例。

其余几位唐宋八大家的诗人就不详细解说,只拿他们各自一首七绝作简单点评。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中唐 ·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也是中唐时期的文学家、大诗人、书法家,与韩愈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首七绝前二句中规中矩,首句采用直切情感内心的写法,偏于说教。次句作春日如秋的比兴手法描摹,相对笼统。由于一二句采用笼统概括的写法,故此三四句转为景物的细节描写,以衬托一二句。毕竟是大诗人,对诗词笔法的把握也是很到位的,三四句的景物写得非常形象与生动,画面感很强,可以借鉴学习。

但本诗比韩愈、苏轼、王安石的还有不小差距。

丰乐亭游春三首 其三 北宋 ·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欧阳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坛领袖,北宋其余文坛大家都算是他的后辈。其诗文比较清丽,但文法俨然。

此首写游春的七绝,即是此种风格。前二句写春天景色,颜色对比鲜明,时间地点也顺带点出,中规中矩的七绝写法。后二句写游人的赏花状态与心情,画面也比较生动。但是感觉为写而写,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余味,相对浮滑,不够耐品。不如上一首柳宗元的质感与强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邮秦观三首 其一 北宋 · 苏辙

濛濛春雨湿邗沟,篷底安眠昼拥裘。

知有故人家在此,速将诗卷洗闲愁。

苏辙是苏东坡的弟弟,也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实苏辙的诗词才气被低估了,其诗词也是写得很好。

这首诗是采取相对叙事的方式来写。首句平铺直叙做铺垫,说明天气与地点。次句转为诗人的状态。一二句把情况说清楚,为三四句做铺垫。三四句虽然是说教方式来叙述,但尾句以“速将诗卷洗闲愁”,将与朋友故人的知己情感,写得淋漓尽致。也比较有新意。

本首作品有情感余味,惟欠缺亮眼之句,亦稍嫌偏于直观说教写法,不够具体生动。

会稽绝句三首 其三 北宋 · 曾巩

年年谷雨愁春晚,况是江湖两鬓华。

欲载一樽乘兴去,不知何处有残花。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以散文著称。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造诣上不如上述几人,但这首七绝也是算不错。但亦只能算不错而已,因为这种七绝一般诗人都可以写。

此首七绝不错在这个地方。第二与第四句互相照应,而留有余味。“况是”与“不知”,一个是肯定,一个是不知,一个是鬓华,一个是残花。这里两厢对照回应,就留足了想象的空间。手法可以借鉴学习的。

初发嘉州 北宋 · 苏洵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

苏洵是苏轼与苏辙的父亲,二十七岁才努力,也算大器晚成。其长于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但其不善于诗词。

他的诗词很少,七绝只有寥寥几首,这首拿出来看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这首七绝真的很一般。一二句就是自说自话的感觉,三四句虽然想描摹初发嘉州到京国的快速,但是也失之于主观说教,缺少一些生动具体的描摹。另外,文字过于直白干瘪,不够饱满张力。估计这都是习惯写策论类文章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