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门在外,有很多余暇时光,没什么可做,读了新华社旗下媒体半月谈近日发布的一篇文章,《一个正式工背后1.8个临时工,一个欠发达县的临聘人员之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实话,文章真不错,只不过标题隐晦了些。

半月谈的记者,在乌蒙山区某个县调研,得到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代表着问题,只可惜记者没有说是哪个县。

“a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2亿元,无法覆盖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支出,临聘人员的总工资支出超过全县总税收收入。”

这句话在报道里被分开了,但放在一起很明显尖锐的指出了问题,且不是仅仅某一个地方的问题:财政困难的小区小县城,用财政供养了一大堆人,这些人的工资就超过了县财政收入的好几倍(数据在半月谈的报道里有)。

那为什么要养这些人呢?他们能干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养,这个问题的答案祁同伟同志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不必宣于口,我们去思考另一个问题:闲人过剩,如何体现其价值。

你总坐在公司里发呆,你坐得下去吗?你会不会觉得窘迫、焦躁?

也许你不会,因为你是“正式的”,或者说有编制的,你完全不必担忧。但是大多数人却会,因为他们是临聘的,他们虽然是和对方领导的小姨子对换入职以便于体现没走关系,但他们仍得注意流言蜚语。

他们必须找些事情来做,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不是吃干饭的,体现自己完全有能力去做点什么。

做点什么呢?

严查娱乐业,严查电动车,严查环保,严查汽车、小摊小贩,甚至严查农民种花种菜。

今天新闻报道里有消息,某个比较穷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已经入室查“蹲地吃饭”了,他们认为蹲地吃饭是不文明的行为,也带来健康的问题云云。我怀疑他们脑子有病,但事实却不是,他们只是太闲了。

这样的“严查”能带来一些新的“收入”,看似也带来了环境的改变。但实际上,在看不到的地方,这样过于严苛、过于频繁的严查,也带来了地方经济上的死气沉沉,带来了地方群众的不满和失业率,带来了新的问题。

半月谈那篇报道很好,揭示了问题,但还不是最好,仅仅只是揭示,甚至是相对隐晦的揭示。

竭泽而渔,必不得长久矣。

或许不是很客观,也不一定是“必然现象”,但确实存在“越严的地方越穷的现象。”

当然,只有我们普通人会存在这样的看法,无论是临聘的人,还是在编的人,都不会这样去想。对于在编的人而言,今天同意你们减少临聘的人,下一步你们会不会开始减少在编的?减少临聘人员,不就等于间接加重在编工作量。

上个月,央媒记者调查了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恐怖,远比贪腐要可怕得多。重庆大足区,一个不存在的公办学校,竟然出现了250名编制教师,而且在长达12年里无人发现,导致财政部门支付了6000多万元的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但很明显每个人都知道在编有多香。竭泽而渔固不久矣,可像老胡那样的滑头们,永远只会告诉你,把头埋进沙子,“享受”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