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大案

明弘治十六年(1504年)三月,紫禁城乾清宫。

当仔细看完辽东监察御史王献臣的奏折后,弘治皇帝朱祐樘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去年十二月,兀良哈泰宁三卫虏贼犯边,劫掠建州女真的朝贡使者。宁远备御都指挥张天祥得报后立刻率军出击,先后斩首三十八级。不久,明廷便接到了辽东镇守太监朱秀、都督佥事杨玉、巡抚都御史张鼐联合递交的这份捷报,自然少不了对张天祥等有功将士犒赏一番。

此战虽算不上什么大捷,但对于边事,朱祐樘是比较上心的,因此至今仍有些印象。

然则,根据王献臣奏报,经有关人证匿名举报,这场所谓的胜利实为张天祥等人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张天祥等人先是派人袭击女真贡使,而后又借此诬赖并偷袭泰宁卫部落,杀死蒙古百姓来冒功请赏。

事情涉及边将杀良冒功,且擅开边衅,朱祐樘不得不高度重视。

查!必须给朕查清楚!

朱祐樘一道旨意,这查案的重任便落到了大理寺左少卿吴一贯、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杨玉肩上。

可能是觉得朱祐樘这皇帝太好说话了,吴、杨二人作为钦点的办案大臣,竟没有亲自前往实地办案,而是将查案的职责又转包给了山东左参政宁举等下级官员。

于是,专案组签了转包服务合同,风尘仆仆来到辽东,开始彻查此案。

一番调查之后,专案组认定,张天祥的祖父张斌系此案主谋,其指使张天祥等人杀良冒功。与此同时,此案的匿名举报人都指挥杨茂、杨钦父子亦存在诬告行为,但这并不影响张斌、张天祥等人的犯罪事实。

吴、杨二人拿到调查结果后,随即给出判决意见:张斌斩首,张天祥绞刑,其余涉案人员均依律定罪,而涉嫌诬告罪的杨茂父子也被判绞刑。二人遂将上述情况上报都察院核准。

至此,朝堂内外一致认为这起杀良冒功的大案已然真相大白,然而,偏偏有一人就是要跳出来唱个反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孝宗朱祐樘

02 博弈

弘治十七年(1505年)六月十五日,紫禁城暖阁。

阁臣刘健、谢迁等人退朝后又匆忙赶到暖阁,只因朱祐樘破天荒的选在今天单独召对阁臣。

要知道终明孝宗一朝,单独召对阁臣仅有五次,刘健等人不免猜测,此次必定是有万分紧急的军国大事。

来到暖阁,朱祐樘微笑着对阁臣们道明今天的议案:来来来,唠一唠张天祥的案子。

朱祐樘先定下调子:“辽东张天祥的事也算是件大案了,今天爱卿们畅所欲言,咱们把原委捋捋清楚。”

原来是这件事啊,谢迁忙回道:“张天祥已死在狱中。”

朱祐樘听罢,一脸无奈道:“张天祥虽死,但张斌仍在,还判了死罪,你们是不知道,这几日张洪又来申诉鸣冤啦。”

刘健等人面面相觑,这张洪是案犯张斌之子,张天祥的叔父,怎么和皇上搭上线了?

先暂且不管,刘健立刻回禀道:“此事已由御史举奏,法司会勘,张洪的申诉也应该向都察院覆奏,让巡按御史去勘察审理。”

朱祐樘并未接茬,而是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封东厂的密奏,随后道:“朕已命人暗查并了解了一些情况,当时御史王献臣只凭杨茂一面之词便揭发此案,且吴一贯等人也不曾亲赴现场审理,只是凭宁举等人的调查报告就结了案,事情多有不实。朕现在希望将一干人犯押解来京,让三法司和锦衣卫会审,方可水落石出。”

好嘛,皇上你还偷偷让东厂暗查,这摆明了是不相信我们咯。

虽然心里暗自不爽,但阁臣们对朱祐樘的这番说辞也无可指摘,纷纷表示:“这么办固然也是好的。”

阁臣们没反对,朱祐樘颇为满意,便将东厂密奏交给了刘健,勉励道:“先生拿去好好整理。”

然而,对于朱祐樘解京彻查的指示,阁臣们显然是说一套做一套,只用一个字应对:拖。

刘健等人随后便上了密奏:“陛下,都察院本就已经结案,现如今东厂的密奏又不可挑行,咱们都觉得必须等待会勘,等有了结果再议。”

朱祐樘看阁臣都这态度,也容不得他们拖延,第二天便让太监前往内阁传旨施行。

昔日,朱祐樘曾亲口说过:“与我共天下者,三公九卿也。”言者是否有意,不得而知,但听者肯定是听进去了。

阁臣们对皇上此次表现十分失望,他们坚持认为此案事实清楚,没有再查的必要,拒不执行皇帝的旨意,并上疏解释道:“陛下,既然已经结案,现在没有特别理由突然又要翻案,这恐怕有损朝廷公正的形象吧。”同时仍坚持原先立场:“辽东也不远嘛,请陛下等待会勘结果,到时候再施行也不迟。”

这一次,可就真把朱祐樘惹恼了。朕的话在大明朝竟还能被当成耳旁风!

跟朕打擂台是吧,来,第二回合,走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阁首辅刘健

03 冲突

弘治十七年(1505年)六月十七日,紫禁城暖阁。

距前一次召对仅过去两天时间,朱祐樘再次叫来内阁诸臣。这一次,双方都窝着火,现场气氛遂变得剑拔弩张。

朱祐樘首先没好气地问道:“内阁密奏里也提到了押解来京之类的话语,可这件事却始终没有施行,之所以想要将一干人等解京,正是为了搞明白这件案子,先生却认为不可行,究竟是为什么?”

“臣等并非敢阻拦解京,只是认为无故传旨,事情反而会处置不当,因此还是想等待会勘的结果。”刘健辩解道。

这样的回答,朱祐樘显然是不满意的,他接着斥责道:“这件事已是三番两次,还敢说不是阻拦。”

阁臣们面对皇帝的质疑,火气也蹿了上来,一致答道:“这件事已经法司勘问,都是公卿士大夫们下的结论,足以取信!”随后,都以坚定的眼神看向皇帝。

嘴上说与三公九卿共天下,现在看你怎么说!

朱祐樘也没料到阁臣们居然如此不给面子,于是,双方开启互怼模式。

朱祐樘:“诸位先生作为阁臣尚且不敢如此笃定,法司官如果办事不够稳妥,他人的身家性命可就不保了,又怎可轻信?”

李东阳:“士大夫未必全部可信,但可信者多,其中有负于朝廷的,不过十之一二。”

谢迁:“对啊,陛下,做事就应该少数服从多数,一两个人说的话,恐怕不足为信啊。”

朱祐樘:“这哪是一两个人说的话,这是朕让东厂暗查得到的结果,谁胆敢欺骗朕!”

刘健:“这案子的一干人证物证都在辽东,按陛下说的办只怕会过于劳师动众啊。”

朱祐樘:“这是大案,哪怕是上千人也得给朕带来。如果这事都不搞明白,以后边将中还有谁肯替朝廷效死!”

朱祐樘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阁臣们也终于明白过来,皇上哪是为了查案,这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于是,阁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服软。

刘健等人纷纷叩首道:“臣等愚见无他,正是为了皇上能赏罚分明罢了。”

见阁臣们怂了,朱祐樘平复了下情绪,娓娓道来:“赏罚这样的大事,朕断然不敢徇私,只是为了搞清楚这件事的实情。如果真是杀良冒功,擅开边衅,朕又岂能纵容?但如果真是有功而被诬告,那就必须为其伸冤。”

随后,第二回合较量结束,朱祐樘让阁臣退下,回去重新组织语言,好好准备第三回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官员画像

04 翻案

弘治十七年(1505年)六月十八日,依旧是紫禁城暖阁。

这一次,阁臣们显然是开窍了。

正式开会前,阁臣们早早地跪拜于地,一上来便为自己前次以下犯上的错误行为向朱祐樘请罪。

爱卿们这是干嘛,快起来,快起来,咱们君臣相得益彰,如此见外像什么话呀。

朱祐樘捻须微笑,得了便宜继续卖乖道:“爱卿们,那这案子该当如何处理呀?”

阁臣们知趣地表示,陛下圣明,就该按陛下说的办,立刻传旨,将相关人等解京审理。

有了朱祐樘的支持,张斌等嫌疑人很快被押解进京,并在会审时当庭翻案。

弘治十七年(1505年)十一月,朱祐樘亲自终审此案。

大堂之上,朱祐樘首先表明立场:“那些不过是虏贼,杀了何罪之有,竟还要判死罪?”

皇帝的态度已经再明白不过了,此前钦点查案的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杨玉率先甩锅,一脸委屈道:“臣就是个武人,没读过书,也不懂什么律法,因此此前都是吴一贯说什么我就做什么。”

朕的锦衣卫竟沦为了文官们的附庸!

看着这个不争气的废物,朱祐樘质问道:“你武人不知书律,难道还不知道人有生死吗?”接着,他将目光扫到了堂下的大理寺左少卿吴一贯身上。

吴一贯此时已吓得浑身哆嗦,怯懦地答道:“臣等也曾怀疑此案。”

“罪疑就当轻判,为什么反而从重判决?”朱祐樘严厉训斥道。

一众官员皆哑口无言。

最终,张斌等嫌犯当堂无罪释放,而此前参与审理此案的一种官员均遭降职处罚,尤其以吴一贯、杨玉、王献臣三人处罚最重。吴、杨二人被官降五级,而王献臣直接被一撸到底,贬到广州一处驿站当管理员。

这一场龙争虎斗,终以文官集团向皇权妥协退让而落下帷幕。得益于朱祐樘一反常态的固执己见,弘治朝孱弱的武官集团也总算是找回了一点场子。

弘治十八年(1506年)五月初七,距张天祥案结案仅仅过了半年,弘治皇帝朱祐樘在乾清宫驾崩,时年三十六岁。

临死前,朱祐樘最后一次单独召见阁臣,拜托他们尽心辅佐太子朱厚照,并叮嘱朱厚照一定要任用贤臣。

此时,文官们还没意识到,像朱祐樘这般比较讲道理,说话又好听的皇帝,再也不会有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