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将在12月2日拉开帷幕,非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莱·索因卡将再次造访上海,并将被授予金玉兰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海报

“银发雄狮”带来非洲大陆的灵魂吟唱

索因卡是约鲁巴人,出生于尼日利亚,在尼日利亚和英国接受教育,曾任教于世界各地的多所大学。他是尼日利亚奥巴费米·阿沃罗沃大学比较文学系荣誉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荣誉终身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海外哈金斯研究员。目前,他在阿布扎比的纽约大学担任艺术人文学科教授。

沃莱·索因卡

作为非洲最富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非洲民族的自由斗士和政治领袖,索因卡以戏剧闻名,但也在诗歌、小说、散文和评论等体裁上有着杰出的成绩。他的戏剧作品涵盖了高雅的喜剧和笑剧、预兆不祥的悲剧、辛辣犀利的讽刺剧,以及贝克特式的荒诞剧,深受传统的非洲戏剧和现代的欧洲戏剧的影响,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这些批判又是以对人的本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作为基础。上述特点也不同程度地在他的诗歌中有所流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狮子与宝石》

写作至今,索因卡出版了四十余部作品,包括诗集《伊丹理诗篇及其它》《狱中诗抄》,长诗《奥贡·阿比比曼》,剧作《沼泽地的居民》《狮子与宝石》《森林之舞》《裘罗教士的考验》《路》和《疯子与专家》,长篇小说《诠释者》《反常的季节》以及论文集《神话、文学与非洲世界》等。其在小说领域的回归之作《地球上最幸福的国度编年史》,入选2021年度百部优秀小说作品,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2023年3月出版的两卷本散文选集《权力与自由》,收录了他近半个世纪以来对此问题的思考和相关主题的文章,涉及不同的文化、政治和历史。

由于“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人生戏剧”,索因卡获得了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作家。

2012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索因卡首次造访中国,在结束的感谢信中,他表示,自己带走的是“对这趟旅行的温暖回忆——风光、气味、颜色和质地,还有压倒性的热情好客”,并“期待下一次的访问”。而在这所有的“温暖回忆”之中,对索因卡来说最强烈的感受乃至冲击,应当来自上海。

“上海是索因卡在中国最喜爱的到访之地。在他看来,临水而建的城市更易形成开放和多元的文化,城市的魅力便由此而生。上海如此,他长居的尼日利亚城市拉各斯也是如此。可以说,凭海临风的上海,让这位老诗人感受到了如在家乡般的自在和惬意,也因此完全激发出了他的诗人性情。”(黄怡婷《索因卡:与信念同在》)

时隔11年,索因卡再次来到上海,他看到了上海的快速发展,也深感11年里,非洲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在为期四天的诗歌节期间,他将出席参加开闭幕式、论坛、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为读者带来非洲大陆深处的灵魂吟唱。

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海报

体现当下中国新诗高度,探索AI与人文的结合

在索因卡之外,本届诗歌节还邀请到马加里托·奎亚尔(墨西哥)、于格斯·拉布吕斯(法国)、伊昂·德亚科内斯库(罗马尼亚)、杰曼·卓根布鲁特(比利时)、张如凌(法国)、恩里克·索利纳斯(阿根廷) 、弗拉米尼亚·克鲁恰尼(意大利)、马可·索佐尼(意大利)、李炜(美国)、大流士·托马斯·莱比奥达(波兰)、潘黄(越南)、托尼·莫查玛(肯尼亚)等外国诗人,以及欧阳江河、陈先发、娜夜、沈苇、熊焱、赵四、安海茵、黄怡婷等中国诗人。本届诗歌节将举办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交流和文学研讨,邀请文学、文化、教育等社会各界人士和热爱文学的市民共同参与。

据介绍,本届诗歌节以“诗,面对人工智能”为主题, 在人类“文化共融互促,走向辉煌未来”的历史文明发展大背景下,以诗歌为载体,体现了中国新诗当下的文学高度,并对于诗歌历史,以及处于当下高科技时代,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进步的社会人文环境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文领域的结合,助力人工智能赋能文学及诗歌创作,在更为清晰地认识到诗歌艺术本质与精华的同时,重新审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思考人类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等重大命题,进行研讨与展示。

12月2日,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开幕式暨“金玉兰”诗歌大奖颁奖典礼,将在徐汇区的徐家汇书院举行。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还将分别在静安区文化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思南书局诗歌店、静安区图书馆、普陀区万里街道、巴金故居、杨浦区蓝蕉·梦工坊等场所,举办《上海文学》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首发式暨诗歌论坛、“诗歌创作面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研讨会、“诗,面对人工智能”诗歌朗诵会、“诗歌之光”读者见面会、“我心目中的一本好书”诗歌征集活动颁奖仪式、“诗风万里”诗人进社区采风与交流,以及“极星焞耀,骊诗远方——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闭幕式”等精彩纷呈的文学活动。

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力求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念和形式设计,邀请著名诗人和上海乃至全国受众全情参与,让诗歌艺术成为闪耀的文学与文化灯塔,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表达中国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展现中国当代文学与时俱进、走向大众、走向世界的时代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