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在上海召开了一个客户需求调研会议。在交通银行这一侧,出席了三个行领导以及公司部、零售信贷部、投行部、财管部、审批部、理财子公司、上海分行和浙江分行等部门。在客户这一侧,有万科集团、绿地集团、龙湖集团、美的置业等16家企业,这些企业清一色全是房企。

对于银行来说,这样的会议规格非常高,举办难度也相对较高,一方面是银行出席的部门很全面,有高屋建瓴的行领导,有政策推进的管理部室,也有负责落地的相关经营机构。另一方面将多家房企聚集在一起,非常不容易,而且银行也完全不担心房企之间会通过联合行动向银行施压,这很难得。既体现出了交通银行要解决房企需求大难题的决心,也体现出了房企对于资金极强的渴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交通银行以外,建设银行也组织了类似的需求调研会。房企畅所欲言,提了很多需求,银行自然不会当场给出答复,但做出了不抽贷、不断贷的积极承诺。

国有大行主动调研房企的行为,也许是市场逐渐好转的信号。为何我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重点在于“主动”二字。能让银行主动,不是有大利,就是有大患。无论是大利还是大患,银行是不会集体做出判断的,能做出集体判断的,大概率来自于上级机构或者说是政策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好比是当年银行几乎集体收紧对房地产企业的授信,在政策出来之前,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可是当人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出《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以后,人人都恍然大悟,原来国家早已布局,在正式文件出台以前,就已经暗令银行采取行动了。

再比如,2015年以前,一家小微企业想要从国有银行贷款出来是相对比较难的,因为没有合适的产品,甚至没有专营的队伍。可是在2019年以来,你会发现,许多小微企业贷款越来越容易,利率也越来越低了。许多银行人员都主动上门营销小微企业客户贷款。

国有大行这种王谢堂前燕,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这背后的政策就是政府工作报告对国有大行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做出量化增速要求,整个银行业也有了关于普惠小微业务“两增两控”的要求。国有大行以低成本的优势下沉到普惠小微领域,让中小银行不得不寻找出差异化竞争方式,彻底解决小微企业在融资端的议价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收缩对房地产的资产投放力度,还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银行的动作几乎都是先行的,至少先于政策下发。这也可以理解,政策的推出是全面的,广泛的,影响力度也是较大的,在政策推出以前先行试点,了解市场反应,更有利于政策的推出贴近市场。

再回到咱们前边说的“国有大行主动调研房企”这件事儿,结合前边的两个例子,你是否也会有所联想,这次的主动下沉,了解已经几乎被放弃的房地产市场,是不是背后有政策端的发力。

10月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 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会议结束后,就有传闻监管机构正在制定房企白名单,涉及50家房企。还有传闻说,白名单由各家商业银行自行拟定。传闻也许只是个传闻,但是从国有大行主动调研的动作来看,涉及房企的利好政策或多或少是会出现的。

以目前我国的银企状况来看,房市好,银行大概率不会差。这里边有一正一反的刺激作用。

从正向角度来说,房市一旦救活,那么房企的上下游好过一点,从而带动经济的复苏。银行业是顺周期行业,经济复苏,市场好转,银行股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反向角度来看,银行目前很多的不良资产都与房地产有关,要么是房企,要么是房企的上下游。那些不良资产原本都已经被核销了,现在收回本息会计入其它业务收入,这样银行的盈利能力就会上来,银行股自然也会受到正面影响。

总结:

大家都说银行是一个以利益为导向的行业,这也不完全对,毕竟它首要考虑的是资金安全。银行主动做某些事儿,大概率是背后有更高层级的政策驱动,否则,银行不会这样不遗余力去抢救一个可能会把自己拖下水的行业。这份“主动”可能就是银行业要上行的信号,作为大A权重股的聚集地,银行业上行,A股也会被推上去,牛市岂不是指日可待?

我是专门研究银行,喜欢讲干货的银行研究僧,关注我,咱们一起学习探讨,如果你觉得我说得对你有帮助,真诚希望你转发这篇文章,给更多的朋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