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为了打卡一座文化地标,买一张火车票,辗转到一座陌生城市旅游观光吗?或者换一个问题,闲暇之时,你会憧憬从工作、居住之所走出来,换个地方休闲一下吗?久居都市格子间,你最想去到的地方有哪些?

相信,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一定是最常见的答案了。随着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治理水平提升的内在持久驱动力,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备受关注,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异军突起,也使得很多像天河湿地角、尚榕美术馆这类新型文化空间走入大众视野,成为都市人寻找美好生活的打卡必选项。

城市化发展进程加速,都市不断扩容,各级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也面临着旧改与新生的挑战。如何新生,是旧馆需要直面并亟待解决的热点话题,也是成长壮大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破题关键。据统计,目前广东全省各类公共文化空间超过3500家,是重新出发,还是以旧焕新,空间所处的地理方位不同,所依傍的生态风貌万千,其可以承载的美学价值与社会学意义也各有侧重,各类空间都在探索从舒适环境、智能服务、多元活动等角度,不断延伸休闲娱乐服务触角,推动公共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近日,南都记者以花城广州为例,带大家打卡藏在城市“金角银边”里的各类公共文化空间。这些鲜活的案例,用文化与艺术的方式,改变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物语和建筑美学,还有包括商业消费生态在内的整个城市生态,甚至重新激活了城市与人的关系,为人与人、人与城之间带来了更多交流,也为城市叙事打开了多重可能性。

一、延续与发展

传统新生,为艺术会客厅再添新地标

近年来,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均将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作为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广州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也于2022年10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在滨江沿岸、都市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场所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普及、培训展览、轻食餐饮等功能,充满设计感和美学品位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实现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型。

如何构筑?怎么转型?创新求变,不一而足,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美术馆)(以下称“艺博馆”)、广州市文化馆分别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参详样板。

11月30日是“艺博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日子。在此之前,“艺博馆”特面向媒体和社会大众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先行“探馆”活动。

作为广州文化基础设施“三馆一场”“一馆一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艺博馆”定位为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古典、岭南风与国际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美术馆,尚在建设期时就深受瞩目,被誉为“广州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一张新名片”。

何以综合?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馆长罗奇表示,“我们馆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兼具了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功能,在博物馆的层面,我们会加强对于文物、传统书画等的研究、展示、推广;在美术馆的层面,则会多做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展览,争取做到以‘岭南风范、湾区气派’为基点,打造国内标杆、世界一流的艺术殿堂。”

据悉,“艺博馆”前身是始建于1957年的广州美术馆,旧址位于越秀山上的著名建筑仲元楼,毗邻镇海楼;后于2000年,在麓湖之滨选址正式建成广州艺术博物院,相继获评“国家重点美术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如今,从麓湖搬到海珠,“艺博馆”又一次焕新出发,再选新址,建新馆,无论是馆舍的格局、风貌,还是规模都完全不一样。项目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通体建筑以“水中盛放的英雄花”为主题,着重突显岭南风格和广州地域特色。

罗奇介绍说,新馆与之前在越秀山、麓湖畔的老馆之间是一种延续和发展。据其透露,未来,“艺博馆”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美术馆这个职能,推出符合时代审美特点、审美标准的展览,把中国的艺术力量传播出去。

目前,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多个开馆大展正在筹备中。届时,1100余件院藏精品、200余件借展精品和500余件文献类展品,将分为“传承经典”“重读岭南”“美美与共”“数字赋能”四个部分进行展示。记者获悉,新馆开放的消息对外公布后,后台预约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市民探馆热情高涨。

同为传统公共文化设施,落址于海珠湖公园北侧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则将游园赏景与打造“看得见、听得到、活起来”的文化传承氛围融合在了一起。据介绍,新馆地处新中轴线最南端的中心位置,设计方案的灵感来源于婆娑的榕树和密集的水网,融聚了大量“山、水、田、塘”等岭南典型的风景元素。“一馆一园”内“园中有园”,内设广州公共文化中心、广州文艺中心、广绣风雅园、岭南翰墨园、客家风韵园、曲水观景园等多个园区。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文化馆,现已成为广州知名公共文化服务地标。置身园内,仿若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旅空间,一步十景,远观山湖纵横,近看亭台楼阁,古色古香。

自今年1月开启试运行以来,新馆开放251天,游客便突破100万人次,组织活动超过2800场次,11月24日13时45分左右,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大三学生梁诗敏惊喜地发现,自己是该馆“第100万”访客,因此获得广州市文化馆馆长董敏和副馆长石泉亲手送上的幸运“大礼包”!

二、坚守与开拓

艺术赋能,让打卡文化空间成新时尚

其实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是有别于传统公共文化场馆,主打微小,但小而美、小而精,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近年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花了不少精力,大力推动这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展示项目”评选,择优选拔后,给予专项资金扶持,统一颁牌,统一管理,规范服务。2021年度及2022年度,共扶持了42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涵盖动漫、自然、军事、历史、艺术等众多主题。这些城市“小空间”大有乾坤,既有非遗传承的重要场地,也有生态文化角和创意美术馆,渐行成为市民游客学习、休憩的打卡胜地。

天河湿地文化角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作为2022 年广州市首家“粤文坊”,这家位于天河湿地公园一角的美丽空间在官方荣誉加载之前,早已名声在外,在网络平台和现实生活中同步走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河湿地文化角。

当前,天河湿地文化角还被作为天河区图书馆科技园分馆来打造,在运维上由天河科技园管委会和广州与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探索的是政府部门引导、引入社会资本运营的模式。空间运维人员告诉记者,文化角前身其实是几幢废弃楼房和一片荒地,“这块空间背靠水库,自然风景很好,可惜因为陈旧而被废弃,最开始这里堆满了建筑垃圾,杂草丛生,黄土淤泥,我们在不破坏园区生态的基础上,做了清理和改造,增设了绿荫小径、湖畔长廊,添加了艺术设施、休憩椅凳,引入了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茶艺室等馆所,开辟了展览区、阅读区、观景区、品饮区等开放空间,把这块闲置土地资源,改造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平台,也是一个崭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免费向民众开放。”因之地处科技园区,又与网易大楼隔街对望,文化角实则也是为园区而生的公共文化空间,它的存在恰好填补了科技园区的文化短板。自运营以来,这里共举办了几十场艺术展览和学术沙龙。在园区上班族的眼中,文化角早已超出了一座图书馆和美术馆本身的意义,而成了一个文化荟萃、读书聚会、交流思想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以当代艺术展陈为设计初衷的专业艺术空间,天河区文化馆尚榕美术分馆则更加精专,这家集“艺术展览”“IP文创”“在地美育”“公共艺术策划”于一身的多元文化艺术机构坚持以东方美学的当代转换为线索,致力于推动华南地区艺术氛围的营造。地理方位上,尚榕美术馆面朝珠江广阔江景,门外江水滔滔东去,抬眼广州塔隐入天空,周边绿树环绕姹紫嫣红,是一个偏隐秘却并不“小众”的文艺打卡地,小红书达人推荐的“出片”笔记比比皆是。10月份,记者前来探馆时,这里正在展出一组虚拟艺术作品。穿过曲径通幽的竹林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戏游山水-富春山居图》,这组作品以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名作《富春山居图》为创作蓝本,通过AIGC人工智能生成与人工后期合成的方式,将古代山水自然清逸的意境与人工智能生成的像素场景进行重新演绎,以“游”字为核心概念,对古代山水作品的“游”与当代游戏中的“游”进行对比与语言转换,既重新解构了古人山水画的意境,也扩展“游戏”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河区文化馆尚榕美术分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尚榕美术馆馆长常芳告诉记者,“探寻东方审美精神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类展览背后的策展逻辑,也是尚榕创办的初衷。“我们希望借引艺术,为都市人的忙碌日常提供一个精神栖息之地,让这个城市更加温暖和美好。”

为了给市民群众提供日常休闲学习的好去处,相关部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了一大批这类出新又出彩的文化艺术空间。它们遍布在城市大街小巷、深入城市肌体,如位于火炉山森林公园内的后山当代艺术中心,既是美术馆,又是美术文献中心,还是美学馆,对外展出城市美学、茶道、瓷器、阅读、艺术交流、展览等,与周边的竹林、树木相映成趣,意境清幽又带有侘寂气质。坐落在东山口的逵园艺术馆,被标注为中共三大会址的一部分,经活化后从历史建筑转身成为一个集艺术创作、展览、文化交流、咖啡馆为一体的艺术空间……打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享受城乡新文化,渐成新时尚。

三、活化与创新

嵌入社区,将“诗与远方”带到家门口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在城市社区(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有利于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下基层、进社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工作基础、财力水平等因素,《方案》明确可选择50个左右城市开展试点,每个试点城市选择100个左右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项目。到2027年,在总结试点形成的经验做法和有效建设模式基础上,向其他各类城市和更多社区稳妥有序推开,逐步实现居民就近就便享有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首提“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方案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意义。当下,越来越多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向嵌入式服务社区方向转型。天河区图书馆汇景分馆就是其中的典型。它缘起于为业主及周边居民专属打造的文化平台——“阅动空间”,以社区业主为核心单元,向周边居民辐射,可对外提供阅读、运动、亲子、果咖、美学、社区活动等不同的服务类型。自今年2月开业以来,已接待来访3万余人,打造了公益读书会等一系列社区文化和健康活动。

亚太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戴洪凯表示,作为新型文化空间,阅动空间既是经创意性改造而来的文化设施空间,又是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已同步申报为“天河区文化馆阅动空间分馆”,并加入了天河区全民文化艺术普及联盟成为联盟副主席企业。今年10月到11月,阅动空间承办了3场“绚丽天河-遇见艺术主题活动”通过线下活动+线上直播的形式,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感受艺术的魅力。3场活动现场观看人数超100人,线上观看人数近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阅动空间。

戴洪凯说,希望借助像汇景阅动空间这类新型文化空间的打造,改变公众对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刻板印象,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未来,他们也会积极适应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服务和活动的实际需求,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充实服务业态,让文化融入生活,让文化服务嵌入社区,为美好生活创作更多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戴洪凯还表示,在对空间定位及经营方向的探索中,他们也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便融合更多的优质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

四、探索与研讨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何迎新发展?

进入“十四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日趋重要,公共空间的变革迫在眉睫。当前,国家层面提出要建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各地也逐渐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作为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点。诚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但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滞后,很多设施、人员和经费不足,不少文化空间闲置浪费、所供给的服务同质化过剩等问题。

以广州天河区为例,针对此类问题,该区文广旅体局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东北部区图书馆新馆、小天鹅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加大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力度,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着力补足公共文化短板。经反复研究,起草了《天河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指导意见》,拟通过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方式,盘活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专业化水平,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同时,空间场景营造,包括空间的整体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涉及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多重文化内涵。业内专家也纷纷表示,这类空间的打造更应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参与和体验,表现形式包括文化艺术场景、休闲娱乐场景、生活服务场景和自然生态场景,是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新趋势。

广州蜻蜓计划空间设计事务所总经理吴景传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更关注它人文性的问题。很多公共文化空间可能过于注重象征,过于注重宏大叙事,容易忽略掉一些普通民众真正的需求。如果能有一些朴素的、有悲悯心的、有恻隐之心的一些关注。这种怜悯心、善良、爱的唤醒也是公共艺术当中的一种方式,甚至有些时候可以情绪很饱满。所以我觉得警惕精英的自我情趣是很关键的,回到真正的民间视角去看待公共艺术,可能会使得空间具备更多共情点。”

“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文化空间更像是讲述着城市故事的文本,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冰说,“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构,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必须再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标杆。这种文化标杆如果一直停留在过去,可能延宕我们的文化建设。新的文化空间首先需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或景观,而应活色生香。它们的丰富多元、多彩多次,是可以为匆忙焦虑、彷徨浮躁的都市人点燃一盏暖色的灯。”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