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全省20家在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中表现优秀、走在前列的人民法庭予以通报表扬,饶平县人民法院饶洋人民法庭上榜。

饶平县人民法院饶洋人民法庭是位于饶平北部的山区法庭,辖区内常住人口20多万,当地居民以客家语交流为主。一直以来,该庭坚持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诉源治理取得良好成效。今年来,该庭新收民商事案件216件,审结205件,结收案比为94.91%,结案平均用时34.81天,诉前调解成功率达82.02%,服判息诉率达94.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我在诉”化解群众烦心事

“没想到不用诉讼就可以拿回这笔钱,实在是太感谢你们了!”在饶洋法庭,村民刘大爷握紧杨法官的双手连声道谢。

两年前,因高速公路建设造成了刘大爷财产损失,刘大爷与高速建设方某工程公司达成处置协议,约定由该公司对其补偿68000元。可达成协议后,刘大爷却盼不到补偿款。今年10月,刘大爷便急匆匆来到饶洋法庭,起诉请求某工程公司支付该笔补偿款。为减少村民诉累,尽早为村民追回补偿款,杨法官指引刘大爷先行诉前调解,并第一时间电话联系某工程公司,要求其在月底前支付补偿款。随后多次走访当地镇政府、村委,在取得某工程公司主要负责人联系方式后,从企业诚信、在案证据等多方面阐明利害关系,说服该公司到场调解。最终,在法官的见证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刘大爷也当场顺利拿到了补偿款。

人民法庭处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办理的大多看似是小案件,可每一个“小案”背后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为此,饶洋法庭始终厚植“如我在诉”的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致力于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今年已诉前调解成功73件,进入诉讼程序后调解结案100件。

凝聚合力筑牢解纷“主阵地”

人民法庭如何妥善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如何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把调解资源“引进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饶洋法庭主动扭转坐堂问案的办案模式,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解纷方式,以实际行动活跃在解纷第一线。

饶洋法庭辖区山区多,除民间借贷纠纷等常规案由外,较多的是家事及邻里纠纷,不少都需要去到现场走访调查、调解。饶洋法庭注重在法庭内部做好“诉调对接”,积极探索了“法庭+政府”、“法庭+村委”的解纷形式,切实将解纷服务延伸至镇、村,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为探寻多元解纷的更多可能性,饶洋法庭还灵活发挥潮汕地区、客家地区的宗族文化、风俗民情等独特优势,创造性邀请当地的乡贤能人共同参与调解,为诉源治理注入新活力,让调解工作事半功倍。

辖区内一对亲兄弟因房产问题争执不下,发生纠纷诉至法院。饶洋法庭杨法官在积极引入村委会、司法所等解纷力量的同时,还分别上门走访了兄弟二人的姐夫、舅舅等家族长辈,邀请他们一同劝解,打开两兄弟的心结。

调解现场,兄弟俩的家族长辈说起祖辈先人流传下来的“谦和为贵”的家风家训,调解员在旁理性分析双方矛盾根源,法官则从法与情两方面入手耐心劝解。在多方解纷力量的努力下,两兄弟最终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

这是饶洋法庭凝聚各合力,推动矛盾化解的积极行动。今年以来,饶洋法庭与辖区镇综治办、司法所建立联动解纷机制,开展“法庭进网格”等活动,充分发挥法官法律指导、人民调解的联合作用,协调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贴心服务主动解纷治未病

给乡村送法,给学校上课,这对饶洋法庭来讲都是常事。但如何将法律法规用群众喜欢听、听得懂的方式表达出来?饶洋法庭不断展开积极探索。

今年来,饶洋法庭将司法服务触角向村居最基层延伸,通过上门释法答疑,切实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10月,饶洋法庭将普法小摊支在百年土围楼——永泰楼前,与群众围坐一排,将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用客家方言娓娓道来。案例生动接地气,讲的又是村民们最急需、最关心的知识,土楼前纳凉歇脚的村民群众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的“家门口”普法活动是饶洋法庭每年常规活动,力求把最贴心的司法服务送给群众。

“法官叔叔们讲的案例都很生动,不能随意在游戏里充值、不能乱扫二维码、不能高空抛物、不能欺负同学,这些都是听了法治课之后学习到的法律知识!”每逢开学第一课及特殊节日,饶洋法庭法官就会来到辖区各中小学为师生送上法治课。

在辖区内的各村党群服务中心,也时常能看到饶洋法庭法官的身影。为了让普法宣传更“有料”、更接地气、更受村民群众欢迎,法庭干警经常深入辖区各村,主动为村两委干部做法治宣讲,为“法律明白人”讲课,与村委共同交流探讨调解技巧,进一步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和司法诉求。

此外,饶洋法庭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流动法庭+普法”的新模式,通过巡回审判到现场的方式,以案释法,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不断增强辖区村民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