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明珠落户彩云南——抗战时企业迁滇(完整版)| 美丽云南第三季

回顾云南历史,云南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在硝烟中能稳步向前,得益于抗战期间企业的内迁,使得云南近代经济有了跨越式发展,在云南形成了一系列工业中心,为云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力支持了全国抗战。

云南近代工业的发展契机

清光绪十年(1884年)云南机器局的创办,标志着云南近代工业的创立。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以后,逐步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沿滇越铁路两侧辐射的对外开放格局,也标志着云南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兴起。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内地企业大量迁入云南,形成了国内企业迁入云南获得发展的又一次高潮。

1938年,滇缅公路的建成,重新打通了抗战后方战略性国际通道。中央机器厂、中央飞机制造厂(垒允厂)、兵工署、航委会、空军系统所属的一批工厂,以及云南第一家水泥厂:云南水泥厂等一大批内迁厂矿企业的机器设备由香港绕道,海运至仰光,再经滇缅公路抢运到昆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飞机制造厂(垒允厂)

明珠入滇来

1934年9月10日,缪云台代表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赴上海与上海永安纺织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开始筹建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纺织厂,并于1937年正式投产经营。1938年12月12日,缪云台在云纺一墙之隔建立裕滇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设备从香港起运,经滇越铁路或滇西公路转运昆明。抗战胜利后,1950年6月1日云南省军管会工业接管部批准将裕滇纺织公司(含西山分厂)与云南纺织厂合并收归国有,改称为云南纺织厂,合并后的云南纺织厂成为了云南省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和云南省近代最重要的地方工业企业之一,也是西南地区的纺织业典范。

1936年,中国第一个光学仪器厂始建于南京,起初是中华民国军政部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1939年,工厂穿越抗战的硝烟,几经周折最终落脚于滇池之滨。1957年,云光厂启用第二厂名国营云南光学仪器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学博物馆中的旧仪器

此后的云光厂励精图治,不断创新,创造了中国光学史上的无数个第一:中国第一具望远镜——熊猫望远镜、第一具火炮瞄准镜、第一支红外变像管、中国第一支微光像增强器、中国第一具微光夜视仪......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厂先后援建包建10多个光学厂,向20个省市39个厂输送专业人才近4000人,龚祖同等7位院士曾经先后到厂工作,由此开创了中华民族光学工业的先河,也被誉为中国光学工业的“摇篮”和“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营云南光学仪器厂旧址

1938 年冬,日军侵占武汉,向湖南逼近,为抢救国家资产,资委会决定将中央机器厂往昆明迁移,以茨坝为厂址。中央机器厂为抗日前线制造了大量的军需产品,还同时支援了后方的建设,创造出当时中国机械史上的几个第一:出产了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台最大的汽轮机、发电机,第一台最大的500匹马力电动机,第一台30~40吨锅炉,第一家使用铁合金炉炼制硅铁、锰铁,第一个率先使用了气氛炉控制技术进行高速钢淬火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生产的第一台最大的汽轮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机器厂旧址门楼

1940年,云南省第一个规模较大的钢铁厂——云南钢铁厂和内迁昆明的上海市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中国电力制钢厂先后成立,厂址分别设在安宁市和昆明西郊桥头村,这标志着云南开始出现近代意义上的钢铁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昆明钢铁厂旧址

企业迁滇的重要意义

据统计,截至 1940年12月底,经安排由战区内迁的民营工矿企业厂矿有448家,此外还有自主迁移的工厂百余家,内迁厂矿合计600多家,机器材料等共12万吨,还有 12164名熟练技工一同迁至云南。这个时候的昆明,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大后方8个工业中心区之一,是战时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工业支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身为中央机器厂的昆明机床厂

抗战期间企业的内迁,促进了云南经济发展,使云南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业中心,促成了云南近代工业的繁荣。1944年,机械工业和矿业工业已占云南整体经济的92%以上,初步实现了云南工业的近代化,云南也一跃成为大后方支援抗战的重要基地。

在全面抗战八年期间,云南工业发展有了质的跨越,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的西南落后的工业布局。迁滇企业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落到了彩云之南,让一粒粒发展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破土成长,孕育出郁郁葱葱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