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见证了近代风云历史的江湾机场正式停飞;1997年,上海市政府收回江湾机场的土地使用权;2003年10月30日,新江湾城街道正式挂牌。

二十年来,新江湾城街道社区集聚初显规模、各类企业纷至沓来、商务楼宇拔地而起,实现了从废旧机场到新型国际社区的转变。今天,我们邀请新江湾城街道第一任党工委书记蔡祺龙,聊一聊新江湾城“破土而生”的故事。

蔡祺龙,原江湾新城街道筹建组组长、党组书记;第一任新江湾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

从无到有拓新区,不畏困难建家园

998年5月18日,区委从各个部门抽调人手,以15人为基本班子,成立了新江湾城街道筹建组。每每回忆至此,蔡祺龙的内心都充满感慨,“当时废弃的江湾机场部队主体撤到崇明之后,这里就成为了当时上海最大的城中村。大约有两万多名外来人口,他们大多居住在简易棚户中,既没有基础登记材料也没有统一管理,这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所以筹建组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集中处理城中村的问题。”而这项工作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当时的土地是军队的,经过不断地协商沟通和磨合,终于与部队同志达成基本共识。

从江湾新城到新江湾城,是一个不断推进发展的过程。在新江湾城建设初期,主要涉及军队、政府、复旦大学和开发公司四个单位。军队原本就驻扎在此,开发公司负责土地开发,复旦大学则要在这里建设新校区,而街道筹建组则负责管理。让蔡祺龙倍感骄傲的是,在整个建设开发过程中,经过各方努力,成功建立起了“军、政、校、企”四方联席的会议机制,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坐下来共同协商,“在当时条件下,这个机制是很有意义且有实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街道成立之初,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街道办公用房借用江湾机场弹药库附近的营房,尽管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全部落定,但蔡祺龙想到,作为一级政府部门,应该在这里升起一面国旗,于是,当地居民们就在此处看到了那面让人心安的五星红旗。这是蔡祺龙作为街道第一任党工委书记升起的第一面国旗,而这个画面也让他内心充满了信念感和使命感,更坚定了要建设好“新城”的决心。

从1998年初到新江湾城,再到2003年10月30日新江湾城街道办事处的正式挂牌;从社会整治再到社会管理,蔡祺龙及其所在领导队伍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在新江湾城这片土地上一步步建立起了新的秩序,一个新的家园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踏上了全新的征程。

勇于突破从“新”开始,坚持初心和谐发展

由于江湾机场常年的荒废,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植被,而规划初期在这些绿化是否应该保留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分歧。最终,经过专家及市领导多方面的调研,明确了新江湾城“绿色生态港,国际智慧城”的规划定位和“先配套、后建设,先环境、后建筑,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理念,确立了“21世纪上海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居住区”的地区发展目标。在这个新的社区理念指导下,蔡祺龙认为“江湾新城”已经有别于一般的社区规划,正所谓“新城不同老街”,于是,他向上级部门正式申请将此处更名为“新江湾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江湾城的“新”要树立在每一个基层干部的心中才能落实。要切实掌握居民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才能将新江湾城建成一个“宜居宜业宜创生态化社区。”20年来,新江湾城街道一直以“生态人居”为发展目标,目前已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绿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年来,在历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新江湾城不仅构建了由生态源、生态走廊、新江湾城公园、居住区绿化、道路绿化组成的多层次绿化体系,以及水系相互交融的生态环境,还建设了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绿色生态教育基地等配套设施。此外,在生态建设的同时,人文环境的塑造也在进行不断发展。“我觉得社区的人文建设必须要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加之提炼和开拓,挖掘出其更深层次的文化,才能使社区的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发展。”一方面是对社区文娱文化生活发展的重视,引进了各种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公共设施效益;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加强社区安全的建设,强调居民的日常行为安全,经常组织学习防震防灾等演练或知识宣讲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脚踏实地为人民,与时俱进展未来

回顾这20年来新江湾城的发展,蔡祺龙总结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忘初心”这三个词。历届领导班子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和努力推动着新江湾城的蓬勃发展,这是新江湾城发展到今天不能缺少的精神。街道工作就是要把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放在第一位。

“新江湾城现在还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社区,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努力,要一代代去做好这个工作。要沉下心来,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