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医学人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7177字,阅读时长约14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健康事务管理中心

“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

陈琳犹记得当年在大学时,同学们争相传阅米兰·昆德拉的《生命难以承受之轻》时的场景,书中的这句话也是她最喜欢的一句,亦是如今其最真实的心境体会。

如今在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健康事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普陀区卫管中心”),陈琳与仇宝华这两位有着迥异人生的姑娘,正经历着从临床医生到卫生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没有彩排的突然降临……

作者 | 人物君

冲破平淡

陈琳,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她,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学习,一路走来都是顺风顺水,似乎永远地那么波澜不惊。循规蹈矩的她,很少去想太多的东西。高考那年填报志愿,陈琳也曾迷茫于到底该如何选择。

“当时想着医生这个行当比较靠谱,受人尊敬、有成就感,还是随着年增增长不断‘涨分’的职业。”

就这样,陈琳报考了医学院校,结果如愿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英文班录取。一切就如她往常的按部就班,没有戏剧性元素的起承转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学医的生涯却远比陈琳想象的要苦得多,繁重的学业压力也曾让她有点后悔当初的选择,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3年,毕业后的陈琳来到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工作,在经历了多科室轮转后,鉴于她在研究生阶段主攻的是内分泌专业,于2007年正式成为了一名内分泌专科的医生,自此开始了自己与内分泌科临床工作十多年的结缘。

数年后,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陈琳又承担起科室主任助理的角色,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慢慢积累一些科室管理方面的经验。

原本以陈琳循规蹈矩的性格,她大概会在这里一直做下去,也未曾想过之后会有什么改变,直到有一天机遇来临,她也想尝试告别这份平淡。

2018-2020年的这段时间,陈琳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做了一系列的突出工作,普陀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也在那段时间斩获了多项市、区级重磅荣誉。

而恰在彼时,于2020年7月新近成立的普陀区卫管中心正在物色医院运行部负责人,陈琳以其出色的工作成为普陀区卫健委的推荐人选之一。

当时已经做了十几年内分泌科医生的陈琳,此时也撞上了专业发展的瓶颈。陈琳面对职业瓶颈与新的发展机遇的碰撞,这一次她决定不再一成不变的固守,而是勇敢去尝试新的改变。

“循规蹈矩了十多年,也是时候该改变下了。于是当领导询问我意见时,我想着换一下岗位也没什么不好的。”

而真到要离开的时候,才发现心里有多么的不舍。陈琳科室里有个不知道修修补补了多少次的听诊器,好多次想把它换掉却未能如愿,临到要走的时候,陈琳特意去买了个新的。

“就像是小朋友说等我有钱了一定要买个心仪的玩具,可等你真买得起的时候,那东西却再也找不回了。”

陈琳当时就是这种感觉,等真有了个漂亮的听诊器时,却发现自己用它已经少了……

身份反转

带着万分不舍的陈琳来到普陀区卫管中心,成为中心最早的班底之一,也见证了整个中心一步步地发展壮大。

刚到普陀区卫管中心的陈琳,心里其实是很没底的。与临床打了十多年交道,如今要转入一个全新的赛道,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路,此时的她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适应。

也是在这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焦虑中,陈琳开启了自己在普陀区卫管中心的工作。

陈琳所在的医院运行部,主要负责普陀区7家二/三级医院业务运营分析与绩效考核。

医院的运营涉及一系列的业务数据,对于这些指标通常医院领导是最有把控度的,但这种把控力仅限于本医院层面,而无法站在一个区的层面来整体考量。这时候卫管中心则可以纵观全区,帮助他们作整体系统的分析。

卫管中心每月会出具一份业务报告,给医院在运行方面以一些参考,指出医院做得好的与不好的方面,并以此建立医院的排名与激励,这是陈琳所在的医院运行部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之一,其余的还包括全区30个业务质控小组的管理、药政、护理工作,还有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和本中心的科教管理等。

“我们希望能在医院的运行中起到一个‘节拍器’作用,努力为医院提供一些更具参考价值的数据分析服务。”

来此之后,对于陈琳而言可谓是一个角色大反转。

原先作为临床医生,平时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压力便是来自于医院的各项考核指标,如注意用药把控、合理安排患者的相应检查、保持一定的住院率等。这些指标常常让平日里繁忙的医生们感觉疲于应付,心中怨念多少有之。

陈琳同样如此,她不明白这些考核的意义在哪,一想到就心烦意乱。

而如今,陈琳的身份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原先指标的执行者变为制定者。

而多年来的临床积累对于陈琳在制定相应指标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帮助。陈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思考着将指标定在一个怎样的度会比较合适、不同科室在哪些指标上有优势哪些又存在困难。

此时,陈琳也终于明白,这些她曾经作为医生时所厌烦的考核指标的真正意义在哪。

刚开始时,陈琳大有一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兴奋感。

然而,真做起来却完全不那么简单。首先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文本的处理,数据的统计与汇总、分析报告又该如何撰写,这是临床出身的陈琳之前鲜有涉及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学习。

还有就是与相关医院的交流对接,陈琳开玩笑说,现在的她最怕是回原单位时面对自己的老领导去解释为何要定下这么高的指标,“你自己就是从医院出来的,说说看这些指标是不是很难完成”。

陈琳说,医院对她们的工作还是挺认可的,因为她帮助医院理解指标,每次都还要不厌其烦地去解释这些高指标的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对标国家及上海市的标准而不仅是区里,这样才能始终保持领先性。

协同并进

另一方面对陈琳的考验是管理方面,陈琳笑言自己从小到大就连稍大一点的班干部都没做过,以前虽是当过科主任助理,但那也仅限于科室小范围的一些琐事。

加之长期在临床上养成的是一件事自己从头做到尾的习惯,以至于来到卫管中心后,陈琳还是习惯于大事小情都自己去做,很少要求别人协助,或分配给团队做。

这让陈琳在一开始时走了不少弯路,自己做得很累,团队其他人也不理解。

后来,在中心领导的指导下,陈琳慢慢明白,作为团队领导,不应该是凡事大包大揽,这样反而不利于整个团队的成长,一个好的领导需要让团队的每个人在做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如今的陈琳在管理艺术上有了很大提升,从当初的孤身陷阵到现在带领团队一起冲锋,这样一个管理思路与行为习惯的改变,陈琳花费了一年多时间。

“原先作为临床医生更多是闷头做事,如今是既要埋头做事,亦要抬头看路。”

而从团队协同到实现区内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卫中心”)之间的协同合作,则是更具挑战性,也是陈琳所在的医院管理所负责的重要方面。

对此,刚开始时陈琳是迷茫的,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而当慢慢开始深入接触后,陈琳发现很多事情开始变得有点意思了,发现这些工作与之前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时所从事的慢病管理有着强关联性。

慢病管理需要形成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原先作为一名单纯的临床医生,陈琳所能管到的、帮到的,也就那么几十位患者,根本无法形成网络。即使偶尔因为科研课题涉及到的患者群会多一些,但那没有延续性。

如今站在卫管中心的平台上,使得陈琳多年来想做却未能做的事情,有了实施基础。

以前的陈琳,甚至连普陀区的12个社卫中心都认不全。而到了卫管中心后,慢慢地与各社卫中心的联系紧密了,参加了他们的各种会议,与社卫中心主任、医护们也都慢慢熟络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琳在慢病管理论坛上

“特别是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的管理上,很适合推进普陀区的二三级医院与社卫中心之间的联动,这样的全科与专科之间的结合非常重要。”

在糖尿病管理上,如今的陈琳可以站在全区的层面,为二三级医院的内分泌科与社卫中心的医生们之间牵线搭桥,这样的“桥”覆盖很广,不同医院与社卫中心之间都可以。

这是原先陈琳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时难以做到的,一种不同于临床医生的成就感此刻在她心中涌出,也让陈琳更为确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我们经历着人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就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对于《生命难以承受之轻》中的这句话,陈琳坦言自己虽是很喜欢,但一直不太明白米兰·昆德拉在此想表达的意思。如今她开始有些理解,生命中除了这种不能承受之轻外,现在她所能拿起的东西,亦是不会轻易放下的。

千里之外

生命是没有彩排的,而你每走过的一步都会留下深深的印记。

这句话不仅是之于陈琳的领悟,也同样适用于来自千里之外的青岛姑娘仇宝华,有着迥异人生的她们,却有着殊途同归的精彩。

2008年,在山东读书即将大学毕业的仇宝华思考着该像别的同学一样考研深造还是先工作,此刻的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远在千里之外的魔都上海产生交集。

而机遇却往往又是如此巧合,那一年上海市卫生局来她们学校招聘全科医生,这对于当时读临床医学时还没有接触过全科医学的仇宝华和她的同学们而言还是一个模糊又陌生的概念。

面对上海市卫生局抛来的橄榄枝,仇宝华当时其实是没抱什么希望的。

上海这样的超级大都市,对于她这样一个普通高校毕业的姑娘,实在有点太高不可攀了。但她还是决定一试,心想着就当去上海旅游下也挺好,却没曾想竟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

之后,仇宝华被分配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入了为期三年的全科医生规培(上海市的大规模规培从2010年开始,彼时毕业生规培还非硬性要求)。

三年的定向委培结束后,2011年9月,仇宝华被分配到上海市普陀区石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石泉社卫”),成了一名真正的全科医生。

也是从此刻开始,仇宝华的人生开始和上海这座大都市真正绑定在一起。

然而,作为一位外地姑娘,举目无亲的仇宝华注定不会如陈琳般顺风顺水,一路的坎坷颠沛是她人生逃不过的篇章。

刚进石泉社卫的仇宝华,经历了很长一段的迷茫期,她没有像这里很多的本地同事那样有可以安逸度日的资本,每走一步都要拼尽全力。

仇宝华先是被分配到病房锻炼学习,在那待了半年后,她被调至当时最辛苦的家庭病房科,从此开始了自己五年多走街串巷与家庭病床打交道的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海走街串巷的仇宝华

家庭病床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建立家庭病床,是上海市卫健委的一项招牌工作。家庭病床的床位同样属于住院性质,只是设在患者家中,由社卫中心的医生为他们提供上门服务。

仇宝华管理的家庭病床,多的时候达到45张左右。而设置家庭病床的老人,多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很多是上海那种没有电梯的老房子。

仇宝华就这样,寒冬酷暑穿梭于上海的老弄堂里,为老人们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想起来那时候真是年轻体力好,就这么的天天走,爬那么多楼,竟也没觉得怎么累。”

仇宝华说,那段时间,走街串巷的辛苦对她而言倒也算不得什么,难的是收入太低,让她一个外地姑娘在上海的生存有点举步维艰。

“那时候我跟别人合租在宝山一家毛坯房里,屋里什么都没有,就是图它每月租金只有450块。”

仇华宝回忆当初的酸苦有点难以自抑,而支撑她将家庭病床这项“吃力而未见讨好”的工作进行下去的,是老百姓对此的认可与感激。

“夏天很多老人家里平时是不舍得开空调的,但当她们知道我今天要过去,就会提前把空调打开,准备了饮料和水果,走的时候还要硬塞几个在你包里。”

这份最为朴实的感激,每每让仇宝华无比动容,成为支撑她这么久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

在家庭病床科的5年,独在异乡的仇宝华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有失去更有收获,而无论哪种对她而言都是一种成长。

除了家庭病床外,家庭医生签约也为仇宝华之后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并成为她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上海的家庭医生签约从2011年开始试点,并于2016年在全市推行“1+1+1”签约服务,而普陀区的家庭医生签约则是走在全市前列。

荣耀压力

时间来到2016年,首届“全国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召开。当时报名响应不够积极,最后仇宝华和几位同事被领导点了名,只能硬着头皮上。单位对此也没有提太多要求,重在参与。

比赛考核内容不仅有门诊接诊,还涉及家庭医生签约以及如何团队化地上门为老人提供出诊、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而这些又恰好是仇宝华最为熟悉的,就在有些参赛者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细节有点不明所以时,仇宝华所在的石泉社卫代表队对此早已驾轻就熟。

于是,之前不显山不露水的石泉社卫成为普陀区的一匹“黑马”,从区里一路过关斩将到市里,并以头名的成绩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决赛,并最终斩获了全国一等奖。

“我要特别感谢我们团队的护士和公卫医师,正是她们的优秀经验和突出表现,才能让我们三人形成强大的合力,最终斩获殊荣。”

仇宝华不曾想到,此刻其命运的齿轮正开始快速转动。因为这次大赛获奖,仇宝华于2017年、2018年,分别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与“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两项重磅荣誉。

可盛名之下,仇宝华感受到的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她怕自己这么一个小医生,难以承受这么重要的奖项的分量,诚惶诚恐是她当时心境最真实的表达。

为避免陷入“人红是非多”的嘈杂,仇宝华在开始时选择以逃避的心态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现普陀区卫管中心党委书记史玲将其“挖出”。

经历了两年的沉寂,从2019年开始,史书记有意地让仇宝华参加其组织的“全科沙龙”,还会点名让仇宝华发言。

“当时自己就像小学生被老师点了名,战战兢兢地站起来……”

也就在这些交流多了之后,仇宝华之前感觉自己难以承受那些荣誉的不自信感开始慢慢消退。

“国家给出这些荣誉,是出于对全科医学发展的支持,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全科医学发展的机会,愿意投身这一平台。”

静下心来的仇宝华,更为理性地去看待这件事,也坚定了自己在全科医学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之后的仇宝华不断给自己“充电”,加入了祝墡珠教授的“国家级全科师资培训班”、“普陀区科研起航计划培训班”;参加了普陀区组织的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和健康管理师的“三师培训”,并成为全区同时拿到这三证的第一人;报考了同济大学的在职研究生,晚上下班后往返六七十公里去上课……

“我要让自己充实起来,支撑起曾经的被寄予厚望。”

继续挑战

2020年,仇宝华离开了工作了8年多的临床,转到行政岗,她想接受一下新的挑战。用仇宝华自己的话来讲,自己那颗心总还是不安分的,一如当年从山东到上海,就是想挑战和证明下自己。

在行政岗工作了半年后,恰遇普陀区卫管中心让基层卫生单位选派员工去那轮转学习,而在最开始的石泉社卫选派名单中并没有仇宝华。

“当时单位领导觉得我已经很成熟了,就没有派我去。后来还是史书记给我们院长打的电话,让我去那学习,便于打开视野,提升自己卫生管理能力。”

仇宝华回忆,当时刚接手石泉社卫质控工作半年时间的她,在管理上还只是个“小白”,她也挺希望能有这么个机会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就这样,仇宝华于2021年初来到普陀区卫管中心,接受了为期一年的管理方面的海量培训。

“卫管中心会根据我们每位进修人员的特点进行有目的培训,带我们去其他区交流学习、去市内外参加各类学术及卫生管理会议……”

普陀区卫管中心“两服务一指导”的定位,也正是史玲书记在带教这些进修人员时一直强调的。作为普陀区卫健委的下属单位,卫管中心旨在为卫健委的政策制定提供业务依据,帮助卫生单位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匹配资源等。

“之前在社卫,我们能看到的一些医疗数据仅局限于本社区,而在卫管中心则能看到全区的数据,去市里开会的话还可以看到整个上海市的情况,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维和眼界。”

一年的培训期很快就过去了,表现优异的仇宝华被卫管中心和石泉社卫都看好的进一步培养对象,于今年2月正式加入了卫管中心的社区卫生部团队,除了每周一在石泉社卫门诊外,更多的是协助管理普陀区12家社卫中心,对他们每月业务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市区卫健委、残联等相关的上级部门下发任务的落实等。

“在卫管中心的收获与成就感还是颇多的,能为全区的卫生管理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那是一种区别于临床工作的快乐。”

仇宝华形容自己在做医生时,只需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在这里,需要更多地考虑好下一步该怎么做,如何发现流程中的问题并解决好以及寻找合适的资源对接等,这些都要你带着前瞻性地思考去面对问题。

对于社卫中心的管理是个很细的活,当时仇宝华还在这里的进修学生时,感觉经过一年的培训基本全会了,但其实还仅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当今年正式加入卫管中心后,才发现事情远非之前看上去那么容易,很多事情要做得更细。

以报表填写为例,并不是每家社卫中心都会按要求去填,因为每家社卫的条线负责人对于数据的理解不同。这时候与各社卫的条线负责人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跟他们解释通了,才能做到标准化,将各项数据指标参透。

同时,普陀区非常重视对于全科人才的培养,卫管中心也为此搭建了如“三师培训”、“全国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班”等众多平台,并且花大力气培养全科医生的科研能力,希望他们不仅能是一名好的临床医生,更是要学会运用科研思维来解决临床遇到的问题。

而对于人才的培养,除了业务,还有管理。史玲书记一直倡导培养“业务+管理”的“双能型”人才。

为此,卫管中心党支部搭建了“双翼青年”成长沙龙,旨在帮助青年人才解决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迷茫,让大家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资源与帮助。

如今回看,从石泉社卫到卫管中心。无论是之前作为全科临床医生,还是现在作为管理者的角色,自己的不断成长,很重要一点归结于普陀区卫健委一直以来对于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视,这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成就感、获得感与归属感,特别是在卫管中心的大家庭里,这样的归属感尤为强烈。

无论是陈琳还是仇宝华,都经历着从临床到医院部门管理再到全区卫生管理协同的不断转变,每一步都充满着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没有彩排,走过的一步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记。

当你每多走一步,身上肩负的责任也会多一份,这是我们生命中不能丢弃的重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向前……

责编 | 念 知

校对 | 赵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