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

——《左传·隐公八年》——

大家好,我是姬为毅。

在此前的《殷鉴之什》中,我们介绍了商王朝由弱而强,由盛而衰的简史。

同时,大邑商西土的周部族也崭露头角,在岐山之下的周原落脚。由于周原附近多是羌人地盘,因此周人首领公亶父在举族搬迁之后,便娶了姜姓的女子为妻,一同经营周原。即《诗经·大雅·緜》中所谓的“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那以后,姬、姜二姓累世通婚,可谓缔结了一场“千年之缘”。

那么,姬姓、姜姓等上古姓氏的源流,该从何说起呢?

01先秦的姓有何不同?

和现代人将“姓氏”连用不同,在先秦时,姓和氏是有明显分别的。

《通志·氏族略》有云:“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向上追溯母系血缘,有相同远祖母的便为同姓,上古时人就已经有了优生学观念,即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姓”的存在,可以用来避免近亲结婚,这就叫“姓以别婚姻”。

姓是女字旁,先秦时一般只有女子称姓,比如妲己是己姓、褒姒是姒姓、太姜是姜姓、南子是子姓,这都是先秦人规避同姓血缘联姻的方式。

是父权社会的产物,出现得要比“姓”稍晚。

古人以父辈或祖父辈的国邑、官爵、字号、谥号作氏,是为姓的分支,以区分大小宗之别。比如,周朝的王是姬姓大宗,封鲁国为鲁氏,是为姬姓小宗;而在鲁国内部,鲁侯是鲁氏大宗,其卿大夫又有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裔分支,所以合称“三桓”,是为鲁国小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氏是贵族才有的标识,大多数庶民都不配有氏,这就是“氏以别贵贱”。

到了秦末乱世,周代的权贵们早已湮没尘埃,庶民也能称王称霸,人们对姓氏就没那么讲究了,于是开始随意混用,这种风气甚至影响了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上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故而,后人常常将周文王、秦始皇称作姬昌、嬴政,但在他们生活的先秦时代,这些男子称姓却不称氏的叫法,都是不甚正确的。

由于母系社会在先,父系社会在后,所以氏的来源大多可查,但姓的来源,就众说纷纭了。

古人受所处时代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的限制,提出过“圣人吹律定姓”、“感生得姓”等说法,带有鲜明的谶纬特色,不足为信。而近现代很多学者受西方社会学理论影响,也尝试用“图腾说”、“地名说”等外来概念解释华夏姓氏,终归也未必尽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籍之中,商朝以前的历史,大多数部族都是以氏闻名的,比如轩辕氏、神农氏、少皞氏、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等,很显然,这个阶段氏的辨识度是远高于姓的,甚至有些氏族的族姓已经无法考证。可到了商朝,别说姓,连氏都说得少了,商王族是亦人亦神的统治者,高高在上,不需要强调姓氏。商王之下,有商人血缘的,以“族”为统治单位,众支族在甲骨卜辞上被称为“多子族”,其他无血缘的被统治者们,就被称作“某方”或“某人”,比如土方、鬼方、羌人等等。

自唐、虞、夏、商以降,先秦时真正把“姓”抬高到族类之别高度的,很可能只有周人。

在周人所制定的礼乐制度中,常常有着“同姓”、“异姓”的分别。在会盟、朝聘、婚丧嫁娶等各种官方场合,都会出现诸如“同姓为亲,异姓次之”的安排,也就是《左传》中“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左传·隐公十一年》)的亲疏之别。

“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礼记·大传》)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左传·襄公十二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周人十分重视血缘,并以姓作为区分亲疏远近的重要标志。

那么,周人为何如此重视姓氏呢?

02周人为何重视姓氏?

周人重视姓氏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厚亲亲”,主要体现在周初分封诸侯国之时。

比如,鲁、卫、燕、晋、蔡、曹、郑这些大诸侯国都是姬姓,彼此都以叔伯兄弟相称,可以屏卫大周,为统治阶级的秩序服务。但异姓也很重要,因为“同姓不婚”,周人需要同其他异姓诸侯缔结婚姻之好,于是有了齐国、陈国、申国这样的异姓侯国,是为娘舅之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晋国的胥臣就将周人的姓氏哲学看得通透。他说,“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故异德合姓,同德合义。”(《国语·晋语四》)简而言之,同姓才能同心同德,但是同姓不能通婚,所以要用婚姻来使“异德合姓”,最终让血缘和姻缘缔结成一条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纽带,以维持大周宗法制和封建制的永世稳定。周朝重视姓氏还有另一个原因,便是吸取了商王朝末期诸王“重直系、轻旁系”,最终众叛亲离而亡国的惨痛教训。

既然姓氏这么重要,周人便需要追本溯源,对所有上古邦国、部族的后人进行一次血缘普查,使之成为封邦建国的依据和基础。那么,当时中原部族很多,来源错杂,周人是如何做到抽丝剥茧,梳理古姓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周朝在定鼎天下后,其统治区域所能覆盖到的族群,大致分成三大类别:华夏、东夷和苗蛮。

而周人对古姓的梳理,也分别从这三大集团开始。

首先,是周人比较亲近的部族,比如和周人世代联姻的姜姓部族,帝舜后裔的妫姓、姚姓族群,夏朝后裔的姒姓族群,与周人先王有郎舅之亲的姞姓、妊姓等族人都属于此列。这些古姓,大多带有女字旁,在血缘上属于华夏集团。这些姓氏的由来,大多与其先祖发迹时的地名或水域有关。所以恭喜拥有以上姓氏的看官,你们的姓,很上古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周人及华夏集团的老对头,即以商人为代表的前朝遗民,以及同商族先祖颇有渊源的东夷集团。东夷部族大多有鸟类崇拜习俗,因此他们的得姓也大多与鸟类有关。比如东夷祖先太皞氏和少皞氏以“风”为姓,有说法认为就是与“凤”字相通。商朝人崇拜玄鸟,因此商朝以“子”为姓,传说就是取自鸟子,即玄鸟之卵。其余以少皞氏后裔自居的东夷部众,比如以偃为姓的皋陶后人,以嬴为姓的伯益后人等等,他们同周人也多半不太对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是地处中原偏南的苗蛮集团,准确地说,苗蛮更多是地域和文化概念,而不是纯粹的血缘概念。

比如,在苗蛮集团中,就有许多部族追认祝融氏为祖先。

祝融本身有华夏血统,又是高辛氏帝喾的火正,其孙陆终有六子,分化出来八个古姓,这便是著名的“祝融八姓”,其中己姓的昆吾氏、彭姓的豕韦氏和大彭氏,都是夏、商时期的大方国,在中原割据一时,和齐桓公、晋文公合称“上古五霸”,此外还有曹、秃、董、妘、斟等姓,亦是祝融氏之后,只因族运衰微,先后离开中原腹地。而祝融八姓中排行最末、自得姓以来始终默默无闻的芈姓族人,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放异彩,成为楚国的统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三大集团的血缘关系梳理完毕,周人的下一步工作,便是给这些姓氏寻找起源,让各个姓氏都能追认到共同的祖先之上,是为“天下一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周人构想出一套名为“赐姓命氏”的理论体系。那么,周人是如何解释赐姓的呢?

03周人如何解释赐姓?

所谓“赐姓命氏”,在《左传·隐公八年》中有着官方解释: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而汉字“姓”的字形,就是女字旁加个生字,正是“因生赐姓”的最好阐释。

在周人看来,“赐姓命氏”是件大事,体现的是天帝的意志。在诸多古帝中,周人选中了帝舜作为赐姓的主体。这又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周人在灭商之后,为了彰显本朝的正统地位,故而往前追封三代,将虞舜、夏王、商王的后人封为诸侯,是为“三恪”。而虞舜作为周人虞、夏、商“三代”的首位领袖,则被提升到“帝”的等级,列于夏王、商王之上。

正因为此,周人认为绝大多数的古姓,都可以通过帝舜来颁赐。

其中,有史记载的,就有子姓、偃姓、嬴姓,以及上古养龙为生的豢龙氏董姓:

帝舜乃命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史记·殷本纪》)

(秦之先祖大费) 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赢氏。(《史记·秦本纪》)

阜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帝王世纪》)

昔叔安有裔子曰董氏,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趣的是,经过帝舜“赐姓”的族群,都不属于华夏集团,而是隶属于东夷或苗蛮的势力,至于因此得姓的殷契、伯益、皋陶等东夷集团的首领,反倒成了帝舜麾下的僚属人臣。

但舜的“帝格”也并非至高无上,对于有夏的创始人鲧、禹父子,以及尧帝时的执政“四岳”,帝舜与他们地位并列,辈分也相差不大,赐姓的资格就略有勉强,于是,周人只能找来比“帝”更高层次的“天”来代劳,也就是所谓的“皇天赐姓”。

《国语·周语》记载,夏朝的“姒”姓“夏”氏,四岳的“姜”姓“吕”氏,就是“皇天嘉之,祚以天下”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周朝的开国功臣齐太公吕尚,就是姜姓吕氏的后人。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国语·周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天帝赐姓的故事,其实暗藏着周人的小心思——

华夏部族的姓是皇天所赐,东夷诸部的姓为帝舜所赐,皇天高于帝舜,那东夷毫无疑问就低上一等,被贬为华夏部族统治下的二等公民了。但这只是周人姓氏叙事的开始,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这些散乱的上古姓氏,最终追溯到同一个共祖身上。

于是,高辛氏帝喾,这个华夏大家族的重要远祖父,闪亮登场——

《史记》中说,帝喾是帝尧、帝挚、殷契、周弃的共同父亲,但太史公说得又很隐晦,将这层关系掰开揉碎,分拆到《五帝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三篇中才说齐,将帝尧、商朝、周朝出自同源的说法,用一种欲说还休的解谜方式呈现给后人。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五帝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殷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周本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顺带提一下帝尧,传说中陶唐氏帝尧是祁姓,但周人却很少提及这个姓氏,除了汉朝开国君主刘邦追认帝尧后人刘累为刘氏始祖外,帝尧只有极少数后代活到周朝,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戏份。至于原因,我这里根据现有考古发现大胆做个猜测,帝尧乏嗣,或许与尧都陶寺遗址末期被强大的石峁族群入侵,几乎灭族有关。

回到太史公的记载中,聪明的华生们想必已经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盲点——

周朝始祖弃的母亲,居然是帝喾的元妃,而弃,成了帝喾的嫡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周族人摇身一变,当上了帝喾的长房大宗,帝尧和商王的后裔们,都得喊周天子一声堂哥。这究竟是不是真事,恐怕只有周人自己清楚了。不管怎么说,由于天神帝喾的“下凡”,使得高辛氏一支的血缘有了高低之分,并以周为尊。但对周人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彼时中原大地上的华夏族群,还有其他半数尚未认祖归宗,那么周人该如何追溯他们的源流呢?

我是姬为毅,《大周八百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