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367年,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定都金陵的朱元璋政权已经基本平定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此时的吴政权尚未以大明为国号,但其军事、财政实力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元帝国,虽然明史并未给出具体的数字,但从之后发生的战争来看,朱吴政权的可调动兵力应该在50万左右。

至于粮草、装备,朱吴政权接管了陈友谅的军辎武器,又缴获了张士诚储备多年的粮草,战争所需的物资是相当充足的。因此,朱吴政权很快就敲定了继续扩张领土的大战略。当然问题也由之而来。

彼时的天下局势仍是群雄割据,其中除开占据金陵形势之地的朱元璋,明玉珍的夏政权割据四川、重庆,元梁王地方势力仍守着云南,而元帝国自己也分成好几派人马,正在合力讨伐扩廓帖木儿。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呢?

如果进攻四川的明玉珍政权,朱元璋就能得到天府之国,当地人口算不上多,但成都平原却是产量大区,能提供不少赋税钱粮,只是朱元璋所在江南地区也是产量大区,并不能增加多少战略资源。如果进攻云南地区的元政权,道路遥远且路途艰险,攻之不易且守之也不易,绝不是好的选择。反倒是元帝国正忙于内战,中原防线一片混乱,怎么看都是灭亡前的征兆。

时人都认为朱元璋英武果决,但比起这些特质,“讲战略、收人心”才是朱元璋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在他看来,一个政权要想脱颖而出、力压群雄,在军事行动上就必须讲策略,故而他采用了“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的初期策略,这三项方针分别体现了朱吴政权的“守”“潜”“蓄”。

守,即是保证自身领地,以防御为主。潜,即是隐藏自身,不求虚名,不引起元帝国注意。蓄,即是贮备物资、兵力,待军事、经济实力足够时再图天下。由此可见,朱吴政权奉行的是“稳健”的防御主义政策,其扩张是伺机而动的,绝非陈友谅式的冲动冒进,也不是张士诚式的偏安一隅。

当下,朱元璋等待的时机便已经出现,元帝国在经过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两大军阀内战后,自身的兵马、钱粮内耗大半,原先平定的中原地区又变得混乱不堪,如果此时北伐大都,朱元璋的胜算远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更大。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朱吴政权的战略纵深从南至北超过了850公里,由东向西也不低于1200公里,如此庞大的疆域是很难保证四方安定的。因此,如果朱元璋要北伐大都,如何保证没有外敌乘机侵入便成了他的新问题。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所采用的策略是给自己的北伐战争起一个看起来很光辉的口号,一个让任何人都不好反对的理由,一个义正言辞的名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这个口号表明,朱元璋要进行的北伐不是一场简单的扩张战争,也不是为了抢钱、抢粮、抢地盘的土匪行径,而是为了恢复汉民族独立,光复先辈江山的大义之战,是一个被欺压多年的民族能否站起来的存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