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病情进展。与此同时,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累积,确诊HIV感染后尽早启动ART,不仅让感染者获益,同时能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对临床和公共卫生而言可谓双重获益。

那么,“尽早”到底要多早?此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快速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概念。近日,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组织国内相关临床和公共卫生专家共同制定的《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在京发布。《专家共识》对中国HIV感染者快速启动ART作出明确推荐:对于确诊HIV感染的患者,推荐诊断后7日内快速启动ART;有意愿且做好准备的患者可在诊断当日启动ART。快速启动ART的作用是什么,走进现实还面临哪些难点?健康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重获益

“对患者而言,快速启动ART可带来多方面临床获益。”参与制定《专家共识》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孙丽君教授表示,首先,快速启动ART有助于快速抑制病毒复制,缩小病毒储存库,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免疫水平。感染早期启动ART可以抑制病毒复制,从而限制病毒储存库的大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免疫反应能力。急性感染后较早启动ART,可能使免疫重建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CD4+T细胞水平。

其次,感染者群体能在短期内实现高病毒学抑制率,有效降低传染风险。相较于常规启动,ART当日启动可使第10~12个月时病毒学抑制率提高9.2%~16%。快速启动ART能够缩短达到病毒学抑制所需时间、提高短期病毒学抑制率,从而有利于降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同时,快速启动ART有助于降低感染者病死率和死亡率。相较于常规启动,接受当日启动的感染者在第三年的全因死亡率较低。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一站式服务”综合干预前后,当地患者自确诊至ART启动中位时间由50天左右下降至5天,患者病死率由27%下降至10%。

“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快速启动治疗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长期生存,同时,得到及早规范治疗的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也可控制在低水平状态,这对于阻断艾滋病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当下我们迫切地要让更多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以及患者,意识到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郝阳说。

“作为一家社会公益组织,我们愈发感受到当今社会对艾滋病治疗越来越凸显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天津深蓝公共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杨杰说,在他看来,快速启动的理念好比在给感染者踩急刹车,能够帮助感染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病毒学抑制,建立终身治疗的信心,减少社会歧视和隔离,回归正常生活。“但如何将这些信息更快速、精准地传达给有需要的HIV感染者,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杨杰说。

多方协力

尽管快速启动ART益处良多,但现阶段该策略在我国的普及仍在初期阶段。研究表明,我国新诊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确诊30天内ART启动率不到75%,7日内启动ART的比例仅为18.7%。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临床医护人员及感染者对于快速启动ART不甚了解,或者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对于药物可及性、便利性的担忧。

事实上,我国已经具备快速启动ART的药物储备。《专家共识》强调:快速启动ART时应参考国内外指南的一线ART药物推荐,结合患者特征优先选择使用无需基线耐药检测、耐药屏障高、使用条件限制少的药物。

“权威指南推荐了一些药物,可用于快速启动的治疗方案,无需等待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以及耐药等检查结果即可启动治疗。”孙丽君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艾滋病与高血压一样都属于慢性病,如今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越来越多,药物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小,患者因此少了恐惧的心理,更容易接纳治疗。尤其是一些创新药物进入我国新版医保目录,不仅切实为感染者缓解了治疗中的经济压力,也让感染者快速启动ART的可能性更大、行动力更强。”

除了创新药物的使用,持续强化对临床医护人员及感染者的教育,也是推广快速启动策略实施的重要一环。孙丽君表示:“快速启动治疗是消除艾滋病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虽然我国临床医护人员对快速启动ART理念的实施仍处在持续探索中,但作为临床医生,我认为对快速启动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认知,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同时促进临床、疾控、社区等多方在快速启动实施中的协同发力,可以最终帮助患者实现长期治疗成功。”

杨杰认为,社区组织能够接触到广泛的防控对象,可通过在日常工作中与HIV感染者交流互动,使其增强对快速启动ART概念的理解和科学全面认知。“快速启动HIV抗病毒治疗理念的出现,也给我们进行社群宣教时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和依据,帮助HIV感染者尽早接受快速启动治疗并积极配合,早日实现长期治疗成功的目标。”杨杰说。

“随着快速启动ART理念的深入贯彻和实施,未来我们将举办一系列培训,向基层医务人员普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加上药物更新迭代,相信我们离消除艾滋病的目标将会更近一步,实现最终防治目标、终结艾滋病的流行。”郝阳说。

文:健康报记者 张磊

编 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