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孩子上初中的家长讲孩子老师特别强调不要给孩子补课。

老师对家长和学生们说只要能充分利用课堂、紧跟老师的节奏那就一定能学好。

道理很简单,一周的学校内容都学不好,怎么可能在外面补两节课就能补好……

除此之外,老师还针对超前学的说初一去补初二的,初二补初三的,初三补高中的,可中考又不考高中的内容,所以大家应该静下心来,稳扎稳打,有时间就多点阅读、思考以及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等等。

很多家长看完之后都觉得这位初中老师说的很有道理。

但我还是想就这个说法进行一下补充,因为这位老师说得太过绝对,他所站在的高度、角度也是有局限性的。

对“一般学生”而言,这位老师所说的是有道理的。

但对需要补差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一味排斥补习就不客观了。

首先,对于需要补差的学生而言,导致他们学习出现问题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有些问题来自于习惯,有的来自于方法,还有的可能是来自于态度等,这么多的问题,只是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就“学习”而言,大多数的内容是可以靠“重复”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的。

很多人想的是只有靠自己解决问题才是最根本、最有意义的方式,但这些人一定没考虑过这部分学困生内心的压力、对学习的困惑等诸多因素——没人带着他们走这条本就不好走的路,过往就已经证明了他们自己是走不好的。

这个时候他们是需要有人帮忙的,带着走、推着走都行,起码要走上一段才行。

这个“人”可以是家长,可以是老师,自然也可以是教培人员。

其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这位老师关于中考不考高中内容的说辞其实是有问题的。

如此看问题就局限甚至是狭隘了。

我甚至认为这位老师完全死以“初中视角”看待孩子的学习,他所盯着的目标仅仅只是“中考”,而不是学生的“学习”。

有点脱离实际了。

现在的高中学习无论是难度还是强度都很大,提前预习甚至是提前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确保他们上了高中不至于从一开始就掉队的非常有必要的方式。

别说什么习惯、方法之类的。

恕我直言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谈这些东西也不要脱离了实际空谈。

什么样的习惯、方法能保证一名初中生升入高中之后很巩固很快适应高中学习并且还能门门课学的很好?

如果没有提前学,那么这个学生一定得有很高的学习天赋才能达成。

现实一点,多数人是没这个天赋的,更多人想要学的更好就只能跟努力、更勤奋,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寻找、摸索适合自己的更高效学习方法、养成更好的习惯等。

“勤能补拙”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勤”什么?

勤习惯、勤方法……用什么检验这些东西?

很简单,学学试试就行了——如果你举的你的学习习惯、方法等已经不错了,那就学学后面的然后测验一下看看效果。

如果试都不试,你怎么保证你所为的习惯、方法等就一定能确保你在高中学习没问题?

最后是这位老师把补课、超前学跟诸如阅读、思考之类的对立起来显得太过刻意了。

谁说超前学又或者是补课就一定会跟阅读、思考之类的对立、矛盾、此消彼长了?

其实对于初中生、初中生家长来说,除了听初中老师的一些建议,也建议多听听高中生、高中生家长以及高中老师的建议。

放心,这些建议也一定是五花八门。

但是没关系,因为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听得多了之后,就会发现以上面那位初中老师为代表的一些言论是多么局限了

高中老师也许也同样不会建议报辅导班、超前学,但他们会给出更加具体的什么样的能力、习惯、方法等才能更适合高中阶段的学习。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东西又该如何获得。

比如高中的英语,如果你不额外进行补充、拓展学习,仅仅只是以满足“中考”要求的水平去学,那么到了高中,大概率你会学得很吃力。

你也可以到了高中再努力学英语,也可能学的很好,但问题是高中没有简单的科目,时间就那么多,给英语的多了必然就意味着给其他科目的时间减少。

而对那些提前学过的学生呢?

也许未来你也可以在成绩上跟他们追平,甚至反超,但你又如何确保其他科目也会获得高分?毕竟那些人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科目……

再比如数学、物理这些科目,初的难度跟高中完全没法比。

初中学的好的到了高中学的不好甚至学不明白的绝不在少数,谁敢说自己一定不是其中的一员?

这么多鲜活的例子还不足以引起我们重视吗?

一句培养学习习惯、提炼学习方法之类的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要知道这些习惯、方法大都也只是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的而已。

我们不要夸大补习、超前的作用,强调提高课堂质量以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等也是有必要的,但完全没必要刻意排斥这些事物。

作为家长,要理性看待,我们所见到的那些反面典型也不是因为他们补课、超前学才成为了典型,更不要对一些正面的典型熟视无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尽管孩子的老师水平很高、能力很强,说的也都很有道理,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些道理往往也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而我们自己到底符不符合,这得从孩子自身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