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日本第一的“烧鸟仙人”,来上海烤鸡肉串三天,人均1700,一串焦黑的西兰花30,座位要靠抢。

这位大师自述因为经常高温徒手爪串,指纹都烫没了,是不是智商税,仁者见仁了。

但是,日本匠人精神,为何在国内如此有市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说说我对匠人精神的理解。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有一种观点,他认为当某种文化发展到瓶颈,既无法稳定又不能创新的时候,只能开始内部的复杂化。

这部分解释了日本工匠精神的来源,资源的匮乏,无法支撑其文化的多样性;灾害频现,又打造了其末世情

这共同造成了日本文化的核心元素“物哀”,既然樱花终究要落下,那么就在细微处发掘美学价值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体现在日本饮食文化上就两点,时间越久,细致程度越高,就是好的,最经典的例子是“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他一生中60多年都在做寿司,这是时间上的体现。

然后店里的学徒,非工作时间都带着手套,美其名为了保护做寿司的手,要给章鱼按摩40分钟保持完美口感,不会拧毛巾就不能料理鱼等等,这是人为增加所谓的精致。

总之,长时间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人为赋予其夸张的价值,就是日本的匠人精神!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华而不实的包装,为什么能在日本发扬光大呢?

这离不开日本政府的支持策略,因为旅游业占据了日本经济的重要部分,2019年旅游收入占GDP的7.3%,相关工作岗位,占日本就业的9.6%。

同时,日本为鼓励手工艺者进行文化输出,也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比如山口市的地方政策,为满足条件的手工艺人,提供上限为200万日元的补助。

这类似于我国的“非遗传承人”计划,但是日本的市场化策略,让手工艺人自给自足,可以良性发展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烧鸟这件事,我并不反对高品质的高消费,但是让厨子当演员,这就很不厚道了。

而部分国人新精英,在文化底蕴还不匹配身份的时候,急需贴上所谓的“贵族”标签,这正好和人为产生高级感的匠人精神不谋而合,所以在中国颇有市场。

真正的工匠精神也许是对物质和艺术,极度优化的追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匠人而刻意的繁琐,这是舍本逐末的小聪明。

你对日本匠人文化怎么看?

更多有意思的内容,欢迎关注。想让我说你爱听的话,一颗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