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论语·子张》——

大家好,我是姬为毅。

上集说到,周武王屯兵牧野,商纣王率军抵抗,一场大战即将在牧野爆发。

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场旷世决战开始之前,我们不妨先透过周人的视角,看看周武王所要面对的这位商纣王是个怎样的存在,其人其事,又究竟如何呢?

01纣王的真名是什么?

都说名不正而言不顺。如果纣王穿越到今天,他必然有一个大烦恼,那就是自己的名片上,到底该印什么名字?粗略翻找下史书就会发现,纣王名字琳琅满目,多到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比如帝辛,殷辛,后辛,殷纣,商纣,帝纣等等。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地称呼纣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身份证只有“姓名”一栏,但先秦人却复杂许多,他们的姓、氏、名、字,甚至是号都有繁复的规定,各成体系,千万不能混用。

先看姓。

姓具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史记》上说,商朝始祖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为子,所以商朝以子为姓。尽管商人甲骨卜辞中没有出现子姓的记载,但作为商朝后裔的宋国人,却切切实实是用子作为姓氏,比如,宋国出嫁的贵族女子,往往都称“某子”。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史记·殷本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

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还是引用《史记》的记载,商朝因为发祥地在商丘,因此便以商为氏。后来即便是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人还是称自己的国都为“大邑商”或“天邑商”,但此后,“殷”也成为商朝人的另一个别称,比如,《史记》中就为商朝作《殷本纪》,而不是《商本纪》。有说法称“天子无氏”,但后人习惯将纣王冠以“殷”或“商”的氏,倒也无伤大雅。

接着是

关于纣王的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纣王名“辛”,一说纣王名“受”或者“受德”。

这两种确实都是纣王的名,但区别在于,前者是日名,后者才是需要避讳的大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日名,是商朝祭法的特色,用十个天干,给死去的尊者命名。一般说法认为,日名相当于是商王的谥号,是死名,代表后人对商王的评价。比如日名为“辛”的商王,后世口碑一般都不会太好,纣王自然也不例外。此外,还有说法分别认为,日名是出生之日的天干,或是死亡之日的天干,但都苦于没有确凿的证据。

最后是字。

正因为古人的大名需要避讳,直呼其名等同于骂人,所以商朝开始出现“字”的概念,到了周朝之后才普及开来。而历代帝王本身就没人敢直呼其名,所以取“字”也就没什么用处,纣王自然也是不会有字的。

综上所述,纣王比较正统的称呼,生前应该是商王受,而死后按祭法升格为帝,以“帝辛”列入宗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纣王的姓氏名字都没有纣字,那么什么他会被称为纣王呢?

02纣王为什么叫纣王?

司马迁解释说,纣王之所以称为“纣”,是因为天下都这么喊,那么索性就叫他纣王好了。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史记·殷本纪》)

也就是说,“纣”并不是纣王的名字,而是一个类似于外号的别称。俗话说,名字可能会取错,外号绝对不会叫错。那么,纣王这个外号有什么含义呢?

遇字不决,自然要查字典,而在古代权威字典《说文解字》中,我查到了纣的解释:

纣,馬緧(qiū)也。(《説文•糸部》)

咦,这个緧字好像更难懂,所以我再查查緧字的意思。

还是《说文解字》给出了答案——

緧,马纣也。(《説文•糸部》)

好吧,果然是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由于纣和緧都属糸(sī)部,可见和纺织物有关,再结合其篆文和甲骨文的字形,故而有学者解释,纣是驾驶辕车时,牲口尾部横木上的皮带。可问题在于,绰号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生动,这个纣字这么冷门,这么偏僻,丝毫看不出褒贬或揶揄的成分,怎么会是个绰号呢?对此,东汉的郑玄、唐朝的孔颖达提出质疑,认为“纣”不是代称,而是因为读音像纣王的名字“受”,久而久之就被混用了。由于郑、孔二位都是历史上的著名大儒,因此这个观点流传甚广。

此外,东汉学者还提出了另外的说法,认为“纣”为谥号,是周朝人发明出来侮辱和诽谤纣王的。

比如高诱认为,“贼仁多累曰纣。”

蔡邕说,“残义损善曰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事实上,不论是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还是周人原始版的《逸周书·谥法》中,都没有列举“纣”可以作为谥号的用法。要说“纣”是谥号,还缺乏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

古人争执不休,但当我们翻开现代汉语的字典时,“纣”字的解释反倒变得简单,只留下一条释义——纣,特指纣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可见这个纣字,已经妥妥成为纣王一人的专属名词了,这可是连桀都未曾有过的待遇,堪称历史第一人。

然而除了身后的非议,纣王生前也是争议颇多,甚至从他即位之前就开始了。

03纣王即位有何争议?

之所以说纣王即位存有疑义,这与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有关。

在当时,商王朝的继承制度还未成型,除了父死子继外,还同时存在另一种继承形态——兄终弟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兄终弟及,顾名思义,就是商王死后,第一顺位继承人不是儿子,而是自己的弟弟,弟弟死后再传位给更年幼的弟弟,直到不再有弟弟继位,这才将王位传回给长兄的儿子,也就是大侄子,从而开始下一辈的兄终弟及。也就是说,在商朝的时候,嫡长子并不能保证百分百继承父亲的位置,还要取决于叔叔们是否有兄终弟及的意愿和能力。

也就是说,纣王如果要顺利即位,最好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纣王不要有还在世的叔叔;二是纣王不要有还在世的哥哥。那么,纣王符合这两种情况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史籍中,光是纣王已知名姓的叔叔和哥哥,就各有两位。

箕子,他是纣王的叔父,纣王父王帝乙的弟弟,他的封邑很可能在箕邑;

比干,也称王子比干,同样是纣王的叔叔,帝乙的弟弟,被封在比邑。

这两位叔叔都是当时风评极高的贤人,即便没有要兄终弟及的意思,但他们只要活着,就足以让纣王感到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子启、微仲衍,两位都是纣王的兄长,理论上比纣王更有继承权。

但《吕氏春秋》说,微子启、微仲衍虽然是纣王的同母哥哥,但他们的母亲在生他俩前还是妾,当上了王后才生的纣王,所以当时的太史认为,纣王才是嫡长子,微子启只能算是庶长子,力劝帝乙将王位传给纣王。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么太史的这次据理力争,堪称“一言丧邦”的典范了。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吕氏春秋·当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纣王虽然顺利接班了,但身旁始终有这些叔叔和哥哥们掣肘,即便他们没有窥伺王位之心,但在法理上还是有继承权的。因此在纣王即位后的很长时间里,其言行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束缚,甚至成为他执政后期倒行逆施的重要导火索。

在孔子看来,箕子、比干、微子启都是贤臣,是为“殷末三仁”,因为纣王无道,三仁屡次规劝无果,反倒结局悲惨,落了“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论语·微子》)的下场,没了三仁的制约,纣王便不再受正统性问题的威胁,愈发放飞自我,变得肆意妄为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纣王是如何一步步堕落,走上了千古暴君这条不归路的呢?

我是姬为毅,《大周八百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