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楼第四回,薛家人进京,曹雪芹介绍了薛家三口此行的目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送宝钗进宫待选,原著记:

  •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第四回

进宫待选似乎有飞黄腾达的潜力,历来读者几乎清一色认为,薛家人送宝钗进宫待选,是为了让宝钗依附皇家,借此重新振兴薛家,如果能像元春一样,成为皇帝的枕边人,那就更是光宗耀祖了。

薛家人初进荣国府

这种想当然的观点,历来很容易引起不明就里的读者的认同,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客观,更不准确。

曹雪芹生活在清代,进宫待选显然和清代选秀女的制度是贴合的,而且选秀女中间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并不是许多读者所想象的——一旦选上,就能成为宫里的嫔妃,皇帝的身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选秀女有一套繁琐的程序,挑选的时间频率不同,针对对象也不同,比如选八旗秀女,是三年一次,选中的一般能入宫成为皇帝嫔妃,或者王公贵族的指婚人选;

另有内务府选秀女,一年一次,这些秀女选中后,基本是在宫内充当杂役,直到二十五岁才能出宫。

所以,真正吃香的是三年一次的八旗秀女选拔,当然,前提是要能选上,一旦选上就是皇帝嫔妃,或者与其他王公贵族联姻;

薛宝钗进贾家

相比之下,内务府选秀女并不是一个香饽饽,甚至很多女子是不愿意进宫的,《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中就有类似的评论:

内务府女子被选入宫,多充当杂役,满二十五岁才能遣派出宫。为皇室无偿服役十余年,按当时标准,出宫时已是十足的“大龄青年”,谈婚论嫁谈何容易?内务府女子不乐入选,乃人之常情。

也就是说,很多读者之所以认定,薛宝钗进宫待选是为了攀高枝儿,是因为他们默认薛宝钗是作为八旗正身女子,一旦中选就能成为嫔妃,或者成为其他王公贵族的婚配人选。

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典型的例子就是贾元春。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按照原著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描述:元春乃政老爹的长女,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

这里要注意,元春虽然后来成为贤德妃,但最初进宫却是“女史”的身份,可见她参与的也是内务府女子一年一次的选拔,金陵四大家族中,贾家地位高于薛家,元春尚且如此,宝钗的待选恐怕也是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元春泪眼见女眷

因此,以薛宝钗进宫待选,评价薛家妄图飞黄腾达的说法,其实很不客观,台湾学者欧丽娟在其作《大观红楼》中就写道:

无论是元春的“女史”,还是宝钗的“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都不是作为皇子的指婚,说明她们的入宫是属于内务府包衣三旗的选秀女系统。尤其是所谓的“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也清楚指出这是所有相关家庭都必须遵守的义务,不是个人意志所能选择决定。从这两点来看,固然元春的封妃属于不寻常之机遇,而宝钗的入京待选也完全谈不上存有飞黄腾达的野心。这对于人物分析与诠释,可以说是提供了很有客观性的判断标准。——《大观红楼》

因此,立足曹雪芹生活的清代背景,所谓的进宫待选,是朝廷强行要求所有女子到了年龄,必须进宫参加选拔,这不是薛家人所能决定的。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元春当年进宫不过是个女史,后来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是非常罕见的低概率事件,大部分内务府女子,被选入宫后,仅仅是充当宫廷奴仆,然后到了年龄再放出来,大部分的青春年华,都耗在了皇墙之内。

但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诸位读者,曹雪芹虽然生活在清代,这也导致《红楼梦》里有很多细节,都贴合清代的背景,包括选秀女这项制度,但曹雪芹同时又声称该书“无朝代年纪可考”,所以他不会把所有待选细节,都严格贴合清代背景。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因为如果按照选秀女的政策,贾家的所有小姐,都要去参与待选,包括迎春、探春、惜春,这是内务府包衣三旗女子对皇家的义务,躲也躲不过去,可如果真的如实写下去,读者必然能察觉到这是清代选秀女的制度,从而暴露朝代,所以曹雪芹并没有这样写。

薛宝钗最终并没有入宫,这当然是曹雪芹的特意安排,毕竟宝钗入宫,就没有红楼后文了,待选失败是最好的结果,但曹雪芹再次为了避嫌,并没有详细描写宝钗如何进宫、如何待选,只用第七回的十几支宫花,将结果隐晦地告知读者,这显然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