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诗经·大雅·大明——

大家好,我是姬为毅,从今天开始,我们聊聊《大周八百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过的朝代变迁数不胜数,但要论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那便是周朝。

虽说周朝曾因为幽王亡国、平王东迁,被截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而东周又因王权衰弱,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黯淡配角,但姬姓的社稷,还是存续了将近八百年之久。而这一切故事的开始,都要从一个叫牧野的地方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牧野二字,是什么意思呢?

01 牧野二字如何解释

关于牧野两个字如何解释,历史上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牧”和“野”都不是专属地名,而是商周时期都城外沿区划的名称。古代的都城从内而外,分别被称为城、郭、郊、牧、野。先秦人的词典《尔雅》上说: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也就是说,城池的外环是郊区,郊区以外是经济开发区,可以种五谷,可以牧牛羊,这就是“牧”;开发区以外,大多为荒蛮野地,野兽出没,所以叫“野”。按照这种说法,所谓“牧野”,就是商朝国都郊外某一片半蛮荒的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牧野应该理解为“牧”之野,也就是说,商朝国都附近有一个叫牧的城邑,牧野就是这个牧邑的野外。不管怎么说,就在牧野这个未曾起眼的地方,爆发了华夏文明进入青铜时代以来,最大的一场决战。

那么,牧野之战的地点,又在什么地方呢?

02 牧野之战地点何在

关于牧野具体的位置,一个较早的权威说法来自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说:

“牧邑,在朝歌南七十里地。”

这也提供了一种佐证,或许,牧野真的就是牧邑之野。许慎是东汉人,那个时候的70里,大约等于现在的25公里。也就是说,牧野之战的地点,在朝歌城以南25公里,大约在现在河南省新乡市的北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牧邑,朝歌城显然就出名多了。朝歌是商朝最后的首都,准确地说,朝歌不算首都,而是商纣王在殷都附近新建的离宫别馆。据传说,纣王在朝歌修建了鹿台、钜桥等各种娱乐设施,骄奢淫逸,夜夜笙歌,正所谓“朝歌夜弦五十里”,那里有着纣王与妲己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中细节嘛,可以找来《封神榜》复习一下。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双方会把决战地点选择在牧野呢?

03 牧野如何成了战场

一场大战在哪打,很多时候是出于偶然,但多少都带有点必然性。

从地图上看,牧野位于黄河北岸,属于平原开阔地带,也就是说,西周军队气势汹汹杀到纣王跟前时,已经渡过了黄河天堑,商朝国都以外无险可守,空空荡荡。历史没有记载,商朝军队是否曾沿河岸抵抗、半渡而击,但可以确定的是,武王在到达牧野时,军队士气空前旺盛,他还当众下了总攻动员令,这就是尚书中的名篇《牧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实证明,武王伐纣是一次成功的闪电战,其精髓就在于出其不意,直捣黄龙,但其实也很冒险。当时,商朝大部分国土并未丢失,对于纣王而言,他完全可以从朝歌退守国都,凭借城池抵御周兵,并等待援军救驾。可他偏不,竟然全军出动,将战场选在牧野,这个空旷的荒郊野外。

难道说,纣王真的有恃无恐吗?

04 纣王何不退守殷都?

纣王为什么不退守国都?

这个疑问伴随了我很久,直到拜读了考古学家许宏的《大都无城》一书,这才茅塞顿开。

原来,在距今3700年的二里头文化开始,一直到东汉时期,这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大部分的中原都城是没有外郭城的,也就是处于“大都无城”的状态。商朝最后都城所在的殷墟遗址,至今也没有发现外城墙的遗迹。这个结论很颠覆认知,但或许,这恰恰是天邑商的统治者,对其实力极度自信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纣王为什么不退守国都,据城而守呢?不是托大,是因为殷都真的守不住啊!

没有城墙,难道排人墙吗?殷都那么大,守城的战线得排多长?

纣王没有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主动出击,企图在牧野挡住势如破竹的周人了!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我是姬为毅,《大周八百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