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网络上的俄乌战争和巴以战争视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那些在无人机阴影之下艰难匍匐的双方士兵的惨像,给每一个曾以浪漫眼光看待战争的人一记重拳,战争从未离网友如此之“近”,战场上只需要一个无人机,挂上一颗手雷,那么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身体就会被炸碎,死神就是这样在战场上收割,像打游戏一样,但不同的是,游戏里死的人会复活,现实战场上死的人就真的死了。而死亡没有高尚和卑劣之分,都是生命的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俄乌战争刚开始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来自俄罗斯雅库特共和国的“不列老哥”(老哥是雅库特人,长相和中国人一样,经常用“不列”作为口头语)在战争前线的真实生活状态,他和他的朋友有着很多关于战争的真实吐槽,当时还觉得这哥几个真欢乐,和不列老哥一起骂征兵办主任(不列老哥是被征兵办主任骗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真实战争的展现,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战争没有任何温情可言,没有什么浪漫,他们就是被裹挟着上战场的炮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当做填壕的耗材真是惨的不能直视,被扔到前线战壕里,补给奇缺,在吃完了过期的军粮后,只能自己去小镇买粮食和在野外抓耗子和啃树皮充饥(他们战壕旁边的老鼠肉眼可见的变得稀少了),喝着泥坑里的脏水,什么都缺,甚至被逼得用手榴弹和别人换卫生纸,做梦都想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军队根本不放人,曾经在阅兵式上展示的先进武器,他们根本看不到,他们甚至只能在没有炮火集群掩护的情况下,发动集团冲锋,然后成片成片的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随着不列老哥不再更新视频(被乌军包围后就没了消息),很多粉丝的心都悬起来了,粉丝最希望的就是听到他们被俘的消息,但不列老哥和他的朋友大概或许真的走了吧,这就是几个普通人在俄乌战争中发生的小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最近的巴以冲突,曾经被很多人视为中东小霸王的以色列军队,这次却也滤镜掉了干净,仗打的连“菜俄”都不如(其实他们之前打黎巴嫩珍珠党的时候就丢过一次人了),所谓的三十万大军去掉特种部队和空军,剩下的人薪资寥寥、军事物资奇缺,待遇跟大明卫所兵都有一拼,很多人的专业军事也都聊胜于无(以色列军队甚至将唐氏综合征患者都吸纳进了军队),需要紧急训练基础军事技能,但就这样的军事素质,都得主动或被动上战场。

以色列人打得这场战争真的正义吗?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真的是自愿参战吗?

纵观历史,能够发现人类文明的历史,几乎就是战争史。争利好战似乎存在于所有人种当中,人类签订的和平协议,实际上只是停火协议,再加上历史、文化、观念、宗教、生存空间、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导致冲突像是附骨之疽一样从未远离人类,等待机会毁掉文明的辉煌。难怪有人发出文明有时候前进,有时候倒退的感慨。

战争是残酷的,人性恶的一面极容易在战争中被释放出来,道德、秩序、尊严等等,人类的一切美好,都将被践踏。现代战争是无情的,不会放过孕妇和婴儿,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戮和破坏。它不尊重中立者的权利。数百万人被杀害、被俘虏,或被驱逐出他们和祖先已经生活了好几个世纪的居住地。这个无止境斗争下一步将发生什么事,谁也不能预言。并且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要想制止战争,往往还只能依靠战争。如此,恶性循环形成,战端一开,便难结束。人类已经为自己的愚蠢和残暴付出太多代价了,但是却似乎又永远逃不脱这种魔咒。

战争,是人类的大敌,所有鼓吹战争的人,都应该被社会所警惕。那些战争的挑动者更应该被唾弃,但偏偏这些人不会上战场。

绝大多数的战争,都是发起者用金钱、权利和错误的思想欺骗穷人家为自己的军队提供炮灰,以便使自己更加富有,更加有权势。他们鼓吹自己的武器和战术多么多么先进,战争危险对于自己多么多么小,能取得多大多大的收获,但他们绝不会告诉士兵自己发动战争只是想得到廉价原料、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利润,以及多少人会在战争中被消耗。却又不能掩盖战场上人命如草芥般转瞬即逝。即使是强如美军那样的军队,照样会在战斗力悬殊的战场上留下几千条人命和更多的伤残者,这还不算军事承包商们的损失。

人类中的为非作歹者把他们的真实目的藏在高度抽象和理想的旗帜下,通过谋杀或制造战争来抢夺市场、占领地盘,通过劫掠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因为偷总是比交换更廉价,屠杀也比交易更容易,这就是绝大多数战争的秘密,即利润、生意、利润、带血的钱。但他们却告诉士兵们,战争是为了“种族命运”、是为了“荣耀”和“国家的荣誉”,是为了他们的“国家”,但是所有的谎话都不能掩盖战场上人命如草芥般转瞬即逝。

现代战争绝不是建功立业的英雄时代,士兵不过是炮灰和草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战争之后,士兵会带着残缺的身体或是战场应激症等心理疾病退役,然后陷入生活困境,一日日活在恐惧当中,资本家们则得到自己想要的荣耀和财富后大快朵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富兰克林曾说:“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奥威尔说:所有的战争宣传,所有的叫嚣、谎言和仇恨,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奥威尔一生短暂,却做出许多超越时空的预言,比如当下的俄乌冲突中,那一些群情激昂的“热血青年”。

王朔说,有些人开口便是民族、国家的安危荣辱,但对于自己的自由、尊严从不思考,对于身边的各种不公、不义和无数无助的弱者漠不关心。

这句话放在俄乌战争上再贴切不过了,这场战役也是真的荒唐,起因荒唐、打得荒唐、过程荒唐、士兵死的更荒唐。在战前我就实在想不到竟然会有对纳粹抱有好感,甚至以纳粹思想和事迹鼓舞青年参军的政权,而偏偏还真有很多民众信了这些宣称,叫嚣着战争。

可惜的是,人的智慧有限,总有人不珍惜美好的和平,然后其热情被少数野心家所利用,让战火再起。但也许更像奥威尔所说,他们如此热爱战争,可能仅仅是因为不上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好战争是如此的残酷,要不然我们真的会爱上它,但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很难懂得战争残酷,我们普通人更多的是从文字和影视作品中感受一二。而相比于影视作品,我觉得文字更是让人“亲身体验战争”最好的方式,文字的“沉默”更为震耳欲聋。但不是随便一个作家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品读。

在众人之中,雷马克、海明威、海勒有这个资格。他们都是世界大战亲历者,他们参与过最惨烈的战役,并多次负伤,他们也曾对战争抱以无比热情,直到被真实的战争毒打,亲眼看到无数大好青年为了帝国主义的利益命洒疆场后才如梦初醒。

为了让更多人从被蒙蔽的战争宣传里清醒,这些清醒的思考者以最直观又深刻的现场体验,写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反战作品:《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第二十二条军规》。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士兵的文学作品,作家在书中揭露真相,他的创作都源于亲身经历,描写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它揭露了人类之癌——战争的最隐私之处。简单直接的刺破了那些“热血青年”的英雄幻梦,把他们从所憧憬的战场上来回到现实之中。在世界和平局势愈加不稳的今天,在众人叫嚣三战赶快开打的今天,这本书的价值再次得到重视,引导人们回归理性,摒弃暴力。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所著的经典小说,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亨利·费尔的战争经历,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挣扎和成长。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的一个小队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约塞连的奇特经历,揭示了战争、军队和权利的荒诞性和残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透战争,方知和平可贵。

所有看过反战三书的人,都不会再轻易说出“打一架”、“派兵教训教训X国”这种话。书中早已说出血的教训,揭示了战争的真相,往后的人,只是在一遍遍重蹈历史覆辙,关于战争有很多真相需要大家去了解,这种金句都来自最好的反战作品:

·战争像是一场流行病,没有人想要生病——但又在一瞬间,大家都被传染了。

·运兵车内,挤满了兴高采烈的士兵,他们挥着手,唱着歌,确信会成为胜利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没能活着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期接受爱国宣传的欧美参战青年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摧毁了——没上战场的“热血人士”对战事侃侃而谈,战争灾难成为他们热血的口嗨佐料。

·是谁挖的战争陷阱?为什么要把互不相识的人送到这里拼个你死我活?

·大家都说应该恨英国人,可是自己明明没见过英国人,为什么那么恨英国人?

·他们说战争是因为国家利益被损害,究竟是谁的利益被侵害?究竟是谁灌输的仇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何对战争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都可以读一读《西线无战事》、《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永别了,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们是作者亲历苦难的良心书写,它的内容事关我们每一个人和人类文明。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冲突的本质、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历史的教训、以及人类文明的辉煌和的局限。在世界格局出现新的变数的今天,我们的反思还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反思或许才刚刚开始,直至彻底抛弃产生战争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