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继续跟随我们的金银器赏析视角,纵观历史长河,来看看古代金银器的生活类使用器皿。

器皿就是用来盛放物品或作为摆设物件的总称, 由不同材料制成, 有铜、铁、陶瓷等。

金银器皿有不同的类型, 也有不一样的用途。包括杯碗、盒、壶瓶等。

  1. 金银碗:
    在已出入的碗器中,就有战国的金碗,碗形与现代的碗相似,多是圆形、敞口或直口、弧腹、圈足。在唐代,流行的是折腹碗(也就是碗的腹壁中部有一圈横折棱),宋代出现了带夹层的保温碗,用来温酒。可见,古代人对生活细节的追求是多么考究。

东魏时期莲花水波纹银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刻花赤金碗—真正的金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金錾花双喜圆寿字茶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鎏金翼兽纹六曲银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盘为六曲葵花形,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处贴焊一只鼓翼扬尾、偶蹄双足的独角异兽形象,尾、翼等处还用阴线錾(zàn,在金石上雕刻)刻出细部,显得细腻生动。银盘经抛光处理,呈色灰白,光亮如新,中心部位的纹饰经鎏金处理后,金光灿灿,充满神异色彩。

唐代“敬晦进”折枝团花纹银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碟呈五曲莲瓣形。浅腹、圈足,装饰面则采用唐代晚期金银器流行的五等分法。盘心有一朵由四朵小簇花组成的团花,花心有一凤鸟,使团显得丰满并具有立体感。内腹壁采用散点装饰法錾刻五簇小宝相花,花纹明朗,节奏感强。口沿饰仰莲瓣纹一周,外底刻方格纹并錾有"盐铁使臣敬晦进十二"九字。

  1. 金银盒:

盒子类的器皿,是由盖、底组合成抽屉式的盛器。其形制由圆、方、八角、瓜形、桃形、镂空式、朵花式、双鸟式、如果按照用途来细分,可以分为药盒、镜盒、油盒、香盒、粉盒。

比如

鎏金蝴蝶纹银盒

鎏金蝴蝶纹银盒高4.8厘米,口径5.8~8.9厘米,底径4.2~5.7厘米。整个银盒为变形蝴蝶,盖面微隆。子口,圈足。盒顶锤刻蝴蝶纹样,盖、底腹部同饰连续纹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鎏金龟形银盒—茶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鎏金飞鸿折枝花银蚌盒—药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就连装盐的盖子,古人都设计的精美绝伦
比如唐代荷叶形银盐台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荷叶形盐台盖通高7.3厘米,口径20.6厘米。卷边荷叶形。顶饰柿蒂状钮,盖面錾刻双曲线,边口悬鱼四尾。内边刻“力士”二字。该器写实风格较强,荷叶的茎、叶脉都十分逼真,錾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且疏密有致。

唐代煮茶要放适量的盐,《茶经》中提到放盐的容器名曰“鹾簋”(cuóguǐ)。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台盘支架上有錾文“咸通九年(868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其盖与此件相似。因唐代饮茶加盐,此器可能为贮盐之器盖。

  1. 金银壶瓶:

壶瓶类的器具,在唐代和宋明清发展极为精美。不仅兼具容器,而且陈设收藏价值更大,形制上圆形、方形、长颈等各有不同。

比如
南宋的莲花形执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鎏金人物银瓶

鎏金人物银瓶残高7厘米,口径3.8厘米,腹径6.6厘米。此人物瓶应有三足,出土时已佚。颈部分别刻有连珠纹、摺带纹及蔓草纹带。腹部以鱼子纹为地,以串枝花为隔,用华丽的卷叶纹构成3个莲瓣形开光,开光内以针状扇式纹和草叶纹为点缀,刻划三组人物图:一幅是三童表演胡旋舞,一幅是二童对坐斗草,一幅是三童表演杂剧。底外刻十二重瓣花一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鎏金熊足铜樽

原名鎏金奁,通高19.5厘米,口径20厘米。樽体呈圆筒状,子母口,口上承盖;直腹、平底、下附三个蹲熊足。器身通体鎏金,饰三组旋纹,旋纹间饰两周鎏金花纹带,以自然的白铜为衬地;鎏金图案为繁密而流畅的金色流云纹,珍禽瑞兽出没云气间,形象可辨者有羽人、仙鹿、朱雀、应龙、飞雁、展翅独角兽等。两侧饰有对称铺首衔环耳,器内壁涂一层朱漆,以美化器物;盖隆起,顶部有一环状窄凸棱,环内正中有一小孔,盖中部饰等距离的三个小圆孔;器物因部位不同分别施以鎏金、刻划、焊接等工艺纹饰流畅而有生气,雕刻精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

这个杯子是清官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 酒杯。据说乾隆对这个杯子制作的每个细节,都十分重视,还亲自参与了部分设计,目前该杯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堪称国宝级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一节,咱们一起来分享关于宗教的金银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