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的今天,中国已经悄然进入都市大圈时代,也就是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地域壁垒已经逐渐被打破,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出现。

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是我国两个发展成熟的都市大圈,由于经济蓬勃发展,这两个大圈吸纳了全国大半产业、金融、科技、人才等资源。

2019年2月,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由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即将成为下一个都市大圈。

城市圈的打造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既定的发展趋势,位于沿海地区的山东省也迫切起来,计划打造属于自己的都市圈。

但这样一来,问题便来了,济南和青岛这两个山东的大城市,哪一个才能成为核心城市,“圈起”周边区域,带动整个山东发展呢?

要来探讨济南和青岛该何去何从,不妨先来看看,为什么发展都市大圈是必然趋势,都市大圈时代的来临又会如何带动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市圈到如今倒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大抵是指一群大小城市的抱团连接,即一个大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便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

这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前,我们谈的一般是都市群的概念,但现如今,我们都在打造都市圈。都市圈和都市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都市群主要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而都市圈强调的是核心城市的功能,以及地勤联系。在一国经济中,都市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美和日本早就有几个相对成熟的都市圈,如美国的纽约都市圈和五大湖都市圈、英国的伦敦都市圈、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在这些都市圈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开展紧密合作,经济上相互扶持,为国家的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美国为例,其24个都市圈创造了美国一半的GDP,共10.3万亿美元,光是纽约都市圈的GDP,就超过了加拿大整个国家的GDP。

中国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不逊色于纽约和伦敦。

然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近四十年来的事,在这个进程中,大城市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如何发展中小城市也成为一个问题。人们发现,大城市足以带动其附近的中小城市发展,于是,中国的都市圈也逐渐形成。

都市圈的形成带来了诸多好处。

首先,可以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各个城市之间取长补短,让整体的经济效能更进一步。其次,有利于加快实施各个城市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

城市化也不单单是城市的问题,乡村的发展也是一个社会的大命题。

都市圈的形成,可以推动都市圈地区的乡村振兴,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都市圈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领域的发展。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4个规模不同的都市圈,大概有54个城市位列其中。这24个都市圈只不过占有全国6.7%的土地,却聚集了约33%的常住人口,创造了约54%的GDP,足见其贡献之大。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标志着我国都市圈进入2.0时代,人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更为成熟且新颖的都市圈,至少从表面上看,已经接近外国的都市圈设定。

这个都市圈,不仅包含了亚洲的金融中心香港、世界级赌城澳门,还囊括了深圳、珠海、广州,肇庆、江门、中山等二线城市也在里面。

粤港澳大湾区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经济融合打造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经济,在未来,大湾区也许会给人带来更多惊喜。

那么说回山东和青岛的比拼,山东省自然是不甘落后,倘若不跟紧都市圈的浪潮,山东便会落在时代的后面,被别人赶超,再想要发展就没那么容易了。

打造都市圈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山东省人才流失严重。2020年,山东省创造了三万亿的GDP,位居全国第三,但人才流失现象却依然十分严重。

山东排名全国人口净流出第二位,人才流失率为28.8%,几乎是净流出的趋势,这导致山东跟广东、江苏的差距越来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的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今仍是以矿产、化工、机械、纺织、家电等传统行业为主,未孵化出成规模的新兴产业,总体利润水平不高,工资水平自然就不会高,相比起浙江、广东等地,早已凭借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腾飞。

许多山东人才留在本地并无用武之地工资远远比不上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这样的互联网大公司,甚至有人认为,在山东,编制外的职业都不算是好工作。这样一来,很多山东人才自然就会跑到他省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山东省人才流失的现象令人担忧,因此,必须要有些动作,做出一点儿成绩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口流出严重的省份,也有大城市在不断吸纳各市的人才,在山东,这样的大城市是济南和青岛。

山东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引领发展的中心大城市,问题在于,济南和青岛,哪个能成为真正的中心呢?

2019年3月,济南要以都市圈为抓手融入国家战略,在济莱区划调整后,纳入济宁,形成新的“1+6”济南都市圈。

青岛也不甘落后,计划以自身为核心,打造连接潍坊、烟台、威海、日照以及周边区域的大都市圈。

一个省份,很难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除非是发展到一个极其成熟的水平,像美国的都市圈那样,芝加哥、密尔沃基与底特律平起平坐,优势互补。

而山东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倘若有两个中心城市同时发展,那么会自动制造出紧张的竞争关系,数个都市圈都得不到充足资源与发展空间。

济南和青岛互不相让,谁是“山东第一城”,已经争执了很多年,难以说清哪家强。山东省本身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

2017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发布,该文件明确指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一年后,山东省的说法变成了“支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济南,则是“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不再提国家中心城市说法。

到了2019年的山东省两会,省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只字不提。

2020年6月,山东省出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群”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两心”即支持济南、青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但是,短短三个月过后,山东省改委副主任孙来斌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样一来,很多人都认为青岛跟国家中心城市无缘了,社会各界都在讨论:失掉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将何去何从?

可实际上,青岛和济南仍在中心城市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下,前些年,济南和青岛的发展规划就极其相似。而要认真来对比济南和青岛各自有什么优势和劣势,那也是大有文章的。

就2021年山东各个城市的GDP来看,青岛市位居第一,济南稍逊于青岛。

要说经济环境,青岛是优于济南的,毕竟,青岛是海洋城市,可以说是山东的经济命脉,济南作为内陆城市,难以与之竞争;

论交通,青岛是东北亚交通枢纽,山东唯一一座4f机场也在青岛境内,相比之下,济南的交通远远没有青岛发达。

但是,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怎么说也是其政治、文化、教育、交通和科技中心。

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100多年的悠长历史,山东大学、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山东名校都位于济南,论文体科教,济南略优。

此外,济南位于京沪线和胶济线的交汇点,又靠近煤炭、铁矿、石油等产地,拥有天然的资源优势,这些方面也是青岛无法比拟的。

所以,济南和青岛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争,迟迟都没有落幕。

山东省的领导人并不是不知道“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因此,屡屡提出“济南和青岛要优势互补”这样的规划,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画大饼”,并没有落到实处。

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这两个山东大城市还是颇有点恶性竞争的意味,但是自2022年以来,情况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2022年4月,济南和青岛相继开会,在会上,两个城市都阐述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

和前几年相比,济南与青岛都致力于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优势,不再争抢某些资源或是某些名号。

例如,济南提出“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口号,青岛则只字不提“中心城市”,而是“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

济南具有资源优势,但在现代社会,倘若一个地方在科技发展上不具备优势,那么前景就值得担忧了。

因此,依托其丰富资源,济南市并非仅仅把目光放在传统实业上,而是加快建设“电磁驱动高速测试装置”、“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一批国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力求提升济南在国家科技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青岛是海洋城市,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天然的开放条件,依托海洋发展在情理之中,青岛提出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等也就成为理所应当。

此外,还把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也提上了日程,力求成为一个综合实力更强的海洋城市。

过去,济南和青岛这两个城市喊的口号远远比行动的声音大,但就今年这几个月的发展势头来看,两个城市似乎都少了些呼喊,多了些行动。

济南致力于提升“辐射带动能力”,而青岛对于辐射能力等方面只字未提,但另一方面,青岛在脚踏实地地朝着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也就是说,山东省应该是想让济南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但会给予青岛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样一来,能够避免一些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

济南与青岛是山东的“双子星”,两个城市互补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山东省的发展。

中国的都市圈因为尚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一些圈子实际上存在着不良竞争、推力不足、框架不稳的问题,在未来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而济南和青岛,虽然不能同时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但是可以在山东省内形成两个小圈,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后再以小圈带动大圈的发展,把周边区域都带动起来,让周边城市都有升级的机会,这才是城市大圈时代下的正确发展之道。

“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里烟水”。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在游览山东的名胜古迹之后,都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让无数人看到了山东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山东或许有不足的地方,但努力弥补不足,发挥长处,相信在未来,山东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魅力也绝不会削减半分。

1. 《都市圈兴起:即将重组未来的中国经济版图》

2. 《济南、青岛国家中心城市之争尘埃落定?》

3. 《济南青岛国家中心城市之争,谁说了算?》

4. 《济南和青岛,终于不再较劲》